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商務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局)、科技廳(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公安廳(局)、財政廳(局)、交通運輸廳(局),人民銀行(分、支行)、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各直屬海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國稅局、地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統計局: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發展現代流通爲導向,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工作主線,以加快內貿流通創新爲動力,加快推進流通信息化、標准化、集約化,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調整供給結構,挖掘需求潛力,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消費需求擴大和消費全面升級。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結構調整,促進供需有效銜接。發揮內貿流通引導生産、促進消費的重要作用,帶動産業轉型升級,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把握消費變化趨勢,發展新興消費,培育消費熱點。
堅持市場導向,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維護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尊重企業主體地位,調動企業積極性、創造性,主動適應市場供求變化,增強産品研發和市場開拓能力,滿足居民消費需求。
堅持創新驅動,引領消費全面升級。破除影響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釋放企業創新活力。引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促進消費品質、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升級。
堅持放管結合,營造放心消費環境。深化流通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優化公共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保障消費安全,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培育健康科學的消費文化。
(三)工作目標。爭取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整治一批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市場秩序問題,解決一批制約消費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形成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內貿流通引導生産、促進消費的作用明顯增強,供給結構顯著優化,供需對接更加順暢,消費需求穩定增長,成爲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創新驅動,轉換動力機制。
1.加強新技術應用。深入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加快流通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進程,深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使新技術對流通發展的要素貢獻率大幅提升。鼓勵企業應用供應鏈管理、智慧物流配送等現代管理技術,提高采購、倉儲、運輸、訂單等環節管理水平。推進實體店鋪數字化改造,增強店面場景化、立體化、智能化展示功能。支持城市商圈智能化改造。
2.創新商業模式。推動流通由經營商品和服務向經營生活方式轉變,提升生活品質,培育定制化、體驗化、社交化等以人爲本的新型商業模式。加快商品市場平台化發展,促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優化資源集聚和配置效率,形成穩定的經濟産業鏈和生態圈。規範發展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等新服務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鼓勵在部分城市開展流通創新基地試點,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投入,打造一批專業化平台載體,培育一批創新型流通企業孵化器。支持中華老字號企業改革創新發展,鼓勵商業企業開展信用消費試點。
3.加快融合發展。鼓勵實體商業企業利用互聯網展示、銷售商品,提升線下體驗、配送和售後服務水平。推動餐飲、家政等生活服務企業實現線上交易和線下服務結合,提供智能化、個性化消費服務。引導電商平台與實體企業開展誠信共贏合作,實現客戶、物流、庫存和數據等資源共享。支持流通與工業、農業、旅遊、文化和娛樂等相關産業跨界融合,延長服務鏈條,實現協同發展。
(二)深化流通改革,釋放企業活力。
1.改革管理體制。各地加快制訂內貿流通行政管理權力清單、部門責任清單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建立適應大流通、大市場和新消費發展需要的新型流通管理體制。總結內貿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商務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和商務誠信體系建設試點的成功經驗,逐步在全國推開。加快推進重要商品儲備制度改革,著力從供給側優化儲備結構,提升儲備的效率效能。
2.取消經營限制。改變汽車品牌授權銷售單一模式,拉動新車消費。完善汽車平行進口政策措施。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活躍二手車市場。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理措施,爲企業開展分時段配送、共同配送提供便利,同時鼓勵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夜間配送,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積極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對外商投資商貿物流等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分領域逐步減少、放寬、放開對外資的限制。
3.改进税费等政策。继续落实总分支機構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政策。开展商业用户自主选择执行商业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试点。研究适应跨境電子商務特点的监管模式,加快设立国务院批准的口岸进境免税店,鼓励进口商品直销,吸引境外消费回流。
(三)調整供給結構,促進供需銜接。
1.優化區域布局。制定國際化商圈、世界級消費城市培育計劃,提升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高端消費服務能力。鼓勵社會資本到中西部地區投資建設專業批發市場、物流配送等公共流通基礎設施,優化區域布局結構。引導局部供應過剩的百貨店、購物中心、家居廣場等有序退出或加快轉型。
2.协调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菜市场、便民菜店等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建立完善适应农村居民需求的养老护幼、购物、餐饮、维修、理发、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電子商務进农村,重点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格局。
3.加强信息引导。健全商务大数据系统,发挥“商务预报”等信息平台作用,有效引导供给和需求,促进供需衔接。进一步完善内贸流通统计监测体系,优化统计指标,提升数据质量,增强分析能力,做好信息发布。加强对電子商務、服务消费等消费领域的统计调查,更好地反映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
(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文化。
1.整顿市場秩序。针对消费环境中存在的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维权困难、地区封锁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围绕关系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点商品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消除流通领域政府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消费者监督作用,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2.完善標准體系。加強商貿物流、農産品冷鏈流通等重點領域標准的制修訂工作,擴大標准覆蓋面、增強適用性。培育發展標准化服務業,提升標准化服務機構對內貿流通創新的服務能力。強化內貿流通標准實施應用,建立政府引導、社會中介組織推動、企業示範應用的內貿流通標准實施應用機制。
3.推進信用建設。培育征信市場,推動征信業發展,促進政府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的交換共享。建設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開展流通領域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建立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加快實施聯合懲戒和聯合激勵,打造“守信得益、失信受制”的良好信用環境。深入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發揮典型示範作用。
4.倡導綠色消費。在全社會培育健康科學的消費文化,倡導綠色環保有機的消費理念,普及綠色消費知識。建立統一綠色産品標准、認證、標識體系,完善綠色産品認證制度和標准體系,鼓勵流通企業采購和銷售綠色産品,推進綠色市場建設。制訂流通領域節能環保技術産品推廣目錄,培育一批集節能改造、節能産品銷售和廢棄物回收于一體的綠色商場、市場、飯店。創新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優化再生資源産業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牽頭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工作進度。要積極爭取當地人民政府重視和支持,將專項行動納入相關總體工作統一部署,加強工作領導和組織保障。
(二)落實配套政策。要抓緊出台各項配套政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對推動內貿流通改革創新、擴大居民消費予以財政資金支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落實各項稅費政策,全面清理妨礙商品、服務、人員和資本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的規定和政策。
(三)強化監督檢查。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督導檢查結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開展對本地區專項行動情況的專項檢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適時對各地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四)營造輿論氛圍。要進一步加強對推動內貿流通改革創新擴大消費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積極回應媒體和公衆關切,爲專項行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振消費信心,改善消費預期。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 ?
公安部 ?财政部 ?交通运输部 ?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
?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统计局
? ? ? ? ? ? ? ? ?2016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