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31日,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台灣連鎖考察團先後前往集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悟饕池上飯包)、茶專國際餐飲有限公司(茶專茶飲),花蓮香股份有限公司(花蓮一品香)等餐飲企業進行考察,了解台灣餐飲業以及企業發展現狀。
台灣餐飲業逆勢增長
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向來爲外來觀光客所樂道,除了本地小吃,因著不同文化的流入,西式洋食、日式料理、東南亞料理等美食成就台灣美食天堂的美譽。“民以食爲天”是台灣美食種類多元的最佳佐證,樂啖美食的習性不僅造就了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也常使外來觀光客慕名而來。
统计资料显示,台湾整体餐饮业家数总计达117307家,其下包括餐馆业、饮料店业、餐饮摊贩业、其他餐饮业的营业家数各为88579、16836、9727、2165家,分别占整体餐饮业之75.5%、14.4%、8.3%、1.8%。餐馆业主要是提供顾客餐点服务,像是中(西、日)式餐馆、速食店、茶 楼、小吃店、自助餐、牛排馆、烤肉店、铁板烧店等都属于这类场所;饮料店业则是在营业场所提供非酒精饮料的消费,如冰果店、冷饮店、咖啡店、茶艺馆等;其他餐饮业主要是在营业场所 提供酒精饮料的餐饮服务(如酒吧、啤酒屋等),以及饮食摊、小吃摊、冷饮摊、宴席包办等流动式餐饮服务。最常见的餐馆业是小吃店,台湾小吃种类繁多,地方虽小,但从不同地区城镇、风土人情演变出不同的滋味并各具特色,菜單的选择通常不多,特色在于老板私房配方的风味餐点及亲民价格。
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李培芬介紹,近6年來的餐飲業産值呈現逐年上升的形勢,至2014年,台灣餐飲業營業額達到4129億新台幣。分析成長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單身人口、頂客族(固守雙收入、無子女)和來台旅遊觀光客的增加。但在2012-2014年,受到整體經濟景氣低迷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影響,台灣餐飲業營業額的成長幅度略爲趨緩。
外帶市場成爲台灣餐飲業的熱點領域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居民收入提高、女性大量走入職場及消費者愈來愈重視休閑,許多上班族或學生族群的三餐都以外食爲主,甚至宵夜也都在外用餐;同時台灣每戶人口逐年遞減,小家庭求方便,紛紛在外解決用餐需求,因此在外用餐人口持續增加,間接地促成了現今餐飲市場的蓬勃發展。
集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悟饕池上飯包總部)執行長林峰非常看好便當業的發展,他指出,便當是外帶市場的重要形式,包括大型超市、百貨店在內的零售業者都看好外帶的發展前景,在店鋪經營中都加入便當、飯團、三明治、涼面、包子、熱狗、調理肉品、冷凍家常菜等即食食品的銷售,利用便利性來攻占家庭餐桌。林峰指出,悟饕池上飯包現在在全台灣超過220家店鋪,並積極在積極探索島外市場,在新加坡和中國福建等地開設店鋪。
業界看好外帶市場發展,積極搶占商機。萊爾富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區總經理陳建成表示,包括萊爾富在內的台灣便利店業者都積極推動鮮食商品的銷售,既滿足外帶消費,又在店鋪設置更多座位,成爲沒有廚房的“餐廳”,加上提供咖啡等飲品,便利店已經成爲外帶餐飲業者的重要競爭對手。
廣州市百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用一表示,國內外帶餐飲比例以早餐比較高,需求量比較大,目前早餐也成爲餐飲業者的重要戰場,便利店、快餐店都推出低價早餐吸引上班族或學生族群購買,部分餐廳業者也以早午餐做爲主打産品,意圖搶占早餐市場商機。林峰表示,台灣外帶市場是比較成熟的市場,但在大陸更多是堂食和電話或網絡預訂送餐,目前悟饕池上飯包在廈門等地嘗試開設店鋪,他相信未來外帶市場在國內也將慢慢紅火起來。
餐飲企業走向大型化與連鎖化
由于台湾餐饮业多为中小型规模业者,由于规模小,通常是直接购买食材原料自行加工,议价能力低,所以缺乏采购上的竞争优势,同时管理与品牌塑造不易, 营业规模也不易成长,股权与公司治理亦较混乱,往往不具备法人投资价值,在融资上相当困难。
隨著台灣餐飲業者規模不斷擴大,産業分工也開始專業化,許多廠商已開始協助進行食材的加工業務,讓直接服務消費者的末端零售店面可以更標准化,在店鋪拓展方面上也可以更加快速。同時由于連鎖餐飲業者的議價力上也較有競爭優勢,有時爲確保食材供應與品質的穩定性,許多餐飲業者已開始采用並購或是契約合作的方式進入上遊食材或農産品的領域。
隨著規模和品牌優勢的逐步顯現,特別是中國大陸市場爲台灣餐飲連鎖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對創投資吸引力正快速成長。包括一茶一座、兩岸咖啡、仙蹤林、永和豆漿等大陸市場知名的台灣餐飲業都已有創投資金的縱影。另外,在台灣知名的早餐連鎖店麥味登、飲料連鎖店都可茶飲CoCo、麻辣火鍋連鎖的鼎王中霸天等都已獲得資本注入。
而美食達人、安心食品、瓦城泰統等已成功登陸證券市場,都已開始采用資本運作進入上遊食材或農産品的領域,並大規模建設中央廚房、中央采購、中央物流等系統。借由供應鏈的整合,大型連鎖餐飲業者逐漸提高了市場的進入障礙,爲未來持續快速發展又提供了長期的競爭優勢,餐飲企業正在快速走向大型化與連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