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編輯:hlh
???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部在总结“十一五”商务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十二五”商务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商務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全國商務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努力搞活流通、擴大居民消費,積極促進外貿平穩增長和結構優化,著力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不斷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商務發展站上了新的曆史起點。?
“十二五”時期,我國商務發展環境更加複雜。世界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將爲商務事業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國際經濟秩序加速變革,將爲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提供新的契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變化,將爲商務事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國內基礎條件更加成熟,將爲商務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但也應看到,未來五年,全球經濟進入減速調整期,國內要素成本進入集中上升期,轉變商務發展方式進入攻堅期,商務事業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務更加艱巨。?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發展、新變化,商務部提出,“十二五”時期,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應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全面體現國內發展的新要求,以加快轉變商務發展方式爲主線,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結構調整爲重點,積極促進內需與外需、生産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出口與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東部與中西部協調發展;以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爲目標,合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集成新的發展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逐步形成內外聯動的大市場、大流通、大開放的現代商務發展新格局,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更大貢獻。按照這一指導思想,要著力推動內需與外需協調發展,著力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著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著力提升商務發展改善民生的功能。?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商务部提出了“十二五”商务发展的预期目标。一是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立。?国内市场总体规模逐步位居世界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达到32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额年均增长16%左右,2015年达到76万亿元。城镇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市场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電子商務、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成为流通主要方式,流通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流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二是外贸发展结构明显优化,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达到4.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11%以上,2015年达到6000亿美元。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三是吸收外资效益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吸收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外资质量不断提升、方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合理,外商投资在促进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四是“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左右,5年累计5600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规模大体相当。?
圍繞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商務部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商務發展的九大任務:?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网络。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要强化流通基础建设,合理规划和布局流通空间网络,完善和提升流通功能性网络。依托产业分布、运输网络、物流基础设施和城市群,形成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运输节点、服务全国城乡的骨干流通网,建设若干辐射全国、功能集中的商贸物流中心。引导流通资源跨区域整合,推进区域内流通网络的合作,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东中西部区域间流通业协调联动发展。二要顺应贸易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选择若干交通发达、市场完善、辐射范围广、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城市,加快培育一批集物流集散、交易定价、设计展览、商业购物、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性功能的贸易中心城市。三要优化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服务业流通网络。推广农村连锁经营,加快农家店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百货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社区级商业中心功能;以促进安全消费、实惠消费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以大宗生产资料为重点,以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電子商務平台为载体,鼓励企业开展生产资料流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逐步形成集原材料采购加工、配送销售、技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商业示范,建设和改造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体系,推进家政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连锁化发展。?
二、全面提升流通效率和水平。以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绿色化为重点,推进流通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流通信息化方面,要积极发展電子商務,实施電子商務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市场交易平台、发展网上市场,力争電子商務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趋势,积极利用流通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流通智能化;建设流通领域信息网络,促进流通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利用和整合。流通标准化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推广和实施力度,全面建立流通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流通组织化方面,要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和营销模式,以供应链为纽带,推动流通与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支持物流企业拓展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提高物流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城市现代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大中城市社会化配送网络。培育现代物流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实施流通品牌战略,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流通绿色化方面,要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积极倡导低碳、文明、节约的生产模式和消费理念,把生产环节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结合起来,研究鼓励居民绿色消费的支持政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加快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流通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商业企业和商业设施开展节能、低碳认证,大力推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三、保障流通安全和市場平穩運行。一是要以肉類、蔬菜和酒類爲重點,建立食品流通追溯體系,力爭“十二五”期末覆蓋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加快藥品流通行業結構調整,健全藥品流通體系,增強藥品流通業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和信用意識。二是要加強市場運行調控,建立及時准確的城鄉市場統計監測體系,強化對糧食、肉類、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重要生産資料、重點流通企業的監測。發揮好公共信息服務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及時向社會發布市場信息,穩定市場預期。健全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商業相結合的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統籌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完善內外聯動機制,綜合運用信息引導、産銷銜接、跨區調運、儲備調節和進出口調劑等調控手段,確保市場供應,及時平抑市場波動。三是要著力規範流通秩序,建立完善關系消費者切身利益及消費安全的重點商品、特殊商品流通和服務業的市場准入管理制度,推進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推動消除阻礙商品、服務、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的體制和政策,推進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制售假冒僞劣商品、商業欺詐、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爲。?
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企业主体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为外贸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带动出口战略和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在巩固“中国制造”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创造”;在巩固“中国加工”地位的同时,重点推动“中国营销”;在增强出口竞争优势的同时,提升进口综合效应,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平衡发展。一要引导企业提升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夯实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培育营销、品牌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将贸易链延伸到境外批发和零售终端,引导生产企业从车间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支持和保护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逐步形成质量、标准竞争新优势,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支持企业联合制订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技术、行业标准的制订。二要巩固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企业开展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技术改造和品牌营销,形成一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构筑周边市场。三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提高代设计和自创品牌能力,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依据产业特点、要素禀赋和发展要求,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升级,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培育一批重点承接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四要实施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更加注重进口对促进宏觀經濟平衡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进口便利化水平。?
五、推動服務貿易大發展。抓住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和我國服務業大發展的重要機遇,規範提升傳統服務貿易,著力發展現代服務貿易,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和國際競爭力。一要深度挖掘運輸、旅遊、建築等傳統優勢服務出口潛力,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大力發展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咨詢等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擴大中醫藥、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教育培訓等中國特色文化服務出口,形成一批核心出口産品。二要擴大服務貿易進口,認真履行多邊、區域和雙邊領域相關協議中各項服務業開放承諾。穩步擴大旅遊、運輸及商業服務等傳統領域進口,積極擴大專有權使用和特許、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進口,有序增加通信、金融、保險等服務進口。改善技術進口結構,完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機制。三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構建以示範城市爲主體,分工有序、良性互動、輻射周邊的區域格局,打造服務外包城市集群和服務外包産業帶,鞏固提升發展基礎好、拓展空間大的軟件、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金融、醫藥研發和通信等服務外包,推動文化創意、産品研發與工業設計、商務、物流和雲計算等知識密集型服務外包實現突破發展。四要完善服務貿易統計體系,研究創新服務貿易促進政策。?
六、提高“引進來”質量和水平。整合市場規模、産業聚集、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優勢,積極引進全球高端要素,大力承接研發、服務環節向我國轉移,實現從引進資金爲主向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服務並重轉變,進一步提升外資的競爭效應、示範效應和溢出效應。一要以“引資”推動國內産業結構升級,鼓勵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加快我國農業生産的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進程;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産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促進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爲先導、先進制造業爲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積極穩妥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先進服務理念,激發國內服務業發展活力。二要以“引智”促進技術和管理創新,更加注重通過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聚集全球技術、智力、研發、服務等創新要素,支持國內中小企業與外資企業開展産業鏈、營銷鏈合作,引進現代管理機制、提高創新能力、拓寬國際營銷渠道。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全球總部、地區總部、采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三要發揮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在體制創新、産業集聚、結構調整、土地集約、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載體和平台作用,推動其向多功能綜合性産業園區轉變。?
七、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爲主、市場運作的原則,注重防範各類風險,推進“走出去”便利化建設,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一要引導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部分加工制造業,到市場需求規模較大發展中國家建立生産基地。二要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擴大農業國際合作。三要有序推進服務業國際投資合作,鼓勵金融、建築、旅遊、分銷、教育、中醫藥、中餐等服務領域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支持金融、保險、民航、電信、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建立全球服務網絡,鼓勵國內企業到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四要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資本、産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五要鼓勵對外投資與承包工程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促進對外承包工程轉型發展,積極開展有利于改善當地民生的項目合作。推動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外勞務合作,加快對外勞務合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對外勞務合作監測、評估、預警及安全保護工作機制。六是要加強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完善法律法規制度,健全對外投資促進體系。?
八、優化對外開放空間格局。堅持擴大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協同推動沿海、內陸、沿邊開放,逐步形成分工協作、特色發展、互動發展的區域開放格局。一要加快實施沿邊開放戰略,把黑龍江、吉林、遼甯、內蒙古建成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把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把廣西建成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把雲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以邊境重點口岸城市和中心城市爲節點,加快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國際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産業鏈條比較完整、功能比較齊全的産業聚集園區。發揮沿邊省區的區位優勢,通過中國-東盟自貿區、上海合作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和東北亞區域合作等平台,推進沿邊地區與周邊國家各類經濟要素的便利化流動,建立與周邊國家産業對接合作機制,共同打造跨境産業鏈。二要充分發揮內陸地區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産業體系比較完備、工業開發承載能力較強的優勢,以加工制造業爲重點,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加快成爲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鼓勵面向國內市場的外商投資內陸地區,支持重點城市建設成爲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三要推動沿海開放轉型升級,鞏固其作爲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主體區域的地位,支持東部地區企業率先創建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爲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優化産業價值鏈,積極吸引國際服務業要素聚集,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層級。四要深入實施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進一步擴大內地對港澳的開放,到“十二五”期末,內地對港澳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積極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兩岸其他協議,推進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的後續協商,促進兩岸貨物和服務貿易進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資及其保障機制。擴大兩岸貿易,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積極支持大陸台資企業轉型升級。?
九、發展互利共贏的對外經貿關系。深入實施更加積極主動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經貿合作空間。一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公正公平,倡導國際義務分配公平化、機制化。加強與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協調與合作,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二是適應區域經濟合作加快發展的新趨勢,積極引導和推動區域合作進程,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開展與有關國家的自貿區談判。三是擴大對周邊國家的産業投資和經濟合作,深化貿易、投資、基礎設施、農業、金融等領域的雙邊合作。完善與主要大國的合作機制,深入挖掘傳統合作潛力,拓展合作空間,豐富合作渠道,擴大利益彙合點。深化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貿易、投資、技術、基礎設施、能源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互利共贏。?
來源:商務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