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一)消費規模領先。
廣州作爲擁有約1800萬常住人口1的一線城市,2021年城市接待過夜旅遊人數4307.73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者164.77萬人次,境內旅遊人數4142.96萬人次2,具備廣闊的消費市場。2021年,廣州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82萬億元3,城市排名全國第四。“十三五”期間,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突破8000億元、9000億元4,“十四五”開年之際突破萬億大關,202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22.56億元5。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二)消費資源集聚。
憑借廣交會等平台,廣州一直是優質名品的全國集散中心。珠三角成熟的工業體系爲廣州的消費市場提供了強大的産業支撐。在時尚消費領域,廣州品牌培育屢獲突破,誕生了一批本土美妝和服飾品牌。據統計,廣州化妝品企業注冊登記數量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50%以上,榮膺“2020天貓新國貨美麗之城”。廣州本地老字號數量衆多、特色明顯,“廣州老字號”企業達到138家,品牌享譽國內外。國際一線品牌的首店首發不斷增多,太古彙、天環廣場等高端商業綜合體內首店數量領跑華南。
(三)消費載體衆多。
全市商服類建築面積約6500萬平方米,其中零售商業建築約3300萬平方米6。廣州有天河路、北京路等一批國內知名商圈;北京路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步行街,是廣州千年商都的重要展示地。天河路商圈經營面積、銷售規模、市場主體數量、客流量等指標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全市有551家各類專業市場,商戶約80萬戶,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年交易總額超過1萬億元7。其中,具有全國或國際影響力的市場有300多個,白馬服裝市場、美博城、萬菱廣場、黃沙水産市場、芳村茶葉市場、三元裏皮具市場、新塘國際牛仔城、江南果菜市場等已成爲細分領域的“領軍市場”。
(四)消費業態創新。
2021年,广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2209.07亿元,同比增长12.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19年的13.9%上升到2020年的21.8%8。跨境电商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广州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已从2014年的14.6亿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675亿元,增长46倍,零售进口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9。此外,在全国率先推出跨境贸易電子商務零售进
出口信息化系統、“微警認證”系統、進口商品溯源“真知碼”、退貨合並打包、“空鐵聯運”等五大創新舉措,有效破解數據應用對接、消費者身份信息核驗、質量安全追溯、消費者退換貨、跨國運輸等的難題;廣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發展總指數、發展規模指數居全國第一。
二、特色與優勢
(一)“千年商都”的底蘊優勢。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年長盛不衰的大港。發達的海上貿易使得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商業門戶,有著“千年商都”的美譽。憑借港口優勢,作爲中國南大門的廣州在曆史中實現了與東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的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的傳揚起到了積極作用。兩千多年曆史孕育的廣府文化、粵商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包容、創新、務實的精神氣質,成爲推動廣州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深厚動力。成千上萬粵商傳承商脈,連通海內外形成覆蓋全球近200個國家的商業網絡,構成了廣州獨特商貿基因,促使廣州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深厚的商貿基礎。
(二)“世界工廠”的産地優勢。
廣州擁有全國41個工業門類中的35個,擁有全國規模第二大的廣州開發區,是整個華南生産制造業的最主要産業鏈總部基地和供應鏈中心,在“前店”和“後廠”中起著循環鏈接的核心樞紐作用。其中,代表性的紡織服裝産業規模大、品類全、産業鏈條完整,涉及服裝企業及關聯企業在3萬家以上,相關服裝服飾品牌3000個以上。此外,廣州在珠寶、箱包皮具、美妝日化、茶葉、花卉等領域也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集群效應明顯的産業集聚區,孕育了多個新國貨知名品牌。在汽車制造領域,2021年廣州市汽車制造業規模以上總産值達6118億元,汽車總産量296萬輛,居全國第一10,爲汽車消費提供了強大的産業支撐。
(三)國家中心城市的服務優勢。
廣州是華南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在醫療、教育、體育等服務領域具備強大優勢。醫療領域資源豐富,三甲醫院數量、百強醫院數量、臨床重點專科獲評數量以及入選醫院數量,均穩居國內第三。在臨床檢測、醫藥研發、藥材貿易等方面亮點頗多,已形成集研發、制造、健康服務、商貿于一體的醫養産業體系。在教育領域,廣州是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華南地區的科教中心;全市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多個國際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25位。在體育領域,廣州2010年成功舉辦第16屆亞運會,具有良好的體育賽事基礎。
(四)地處大灣區中心的區位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市場龐大,是廣州消費客源的核心腹地。據統計,疫情前粵港澳大灣區(2019年)消費總量共計約37800億元。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強大制造業體系,可提供源源不斷的消費貨源。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近年來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粵港澳大灣區龐大的先進制造業爲廣州對內對外貿易、經濟交流提供了堅實的産業基礎,也爲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後盾。
(五)嶺南文化與華僑文化優勢。
廣州是我國首批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曆史底蘊深厚,旅遊文化資源豐富,擁有陳家祠、鎮海樓、寶墨園、南海神廟、沙灣古鎮、黃埔古港、余蔭山房、廣州十三行等曆史文化景區,已培育出迎春花市、廣府廟會、波羅誕千年廟會、廣州國際龍舟賽等知名節慶文化品牌,早茶文化、玉器文化、飲食文化、廣式服務等更是廣州傳統民俗文化的亮點。廣東省是我國著名僑鄉,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占全國海外僑胞人數一半以上,分布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州作爲廣東省省會城市,吸引了衆多僑資企業回鄉創業發展,促進了與海外僑胞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形成了融合海外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獨特“僑鄉文化”。僑鄉的曆史、文化、建築、藝術等也成爲廣州重要的旅遊資源,爲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美食之都與粵菜大本營優勢。
“食在廣州”是廣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廣州餐飲行業發展良好,行業規模大,是全國首個餐飲總收入破千億元的“餐飲大市”;廣州餐飲市場活躍度高,餐飲門店數量超22萬家。2020年全市新設餐飲服務單位40745個,同比增長11%11;廣州餐飲菜系豐富度高,形成粵菜領先,川菜、湘菜追趕,多菜系並存發展的多元化格局,是名副其實的“美食之都”。此外,廣州還是全國“粵菜大本營”。廣州的早茶文化、粵菜文化底蘊深厚、經久不衰,全市粵菜門店數量超3.8萬家,占全國1/812;廣東百強餐飲企業中,集團總部設在廣州的粵菜系企業達20個13;截至2021年7月,廣州市培訓認定“粵菜師傅”6653人14,“粵菜師傅”工程穩步推進,進一步穩固了粵菜大本營地位。廣州粵菜的繁榮還得益于強大的粵菜食材流通樞紐作用,一德路市場、黃沙水産市場等市場的食材流通量在全國領先,爲美食之都和粵菜大本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七)樞紐城市的流量優勢。
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以及廣東省的中心位置,毗鄰港澳,臨近東南亞,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素有“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之稱,是集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國家級樞紐爲一體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2021年客運總量468290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三15;各類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合計22004萬人次16,其中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4026萬人次17。2021年各類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合計98175萬噸。其中公路貨運量53204萬噸,水運貨運量40765萬噸,鐵路貨運量2292萬噸,民航貨運量119萬噸,管道貨運量1797萬噸18。
(八)以廣交會爲龍頭的會展優勢。
廣州是我國三大會展中心城市之一。2021年全市重點場館舉辦展覽388場。重點場館展覽面積683.8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7.2%。接待參展觀展人數648.43萬人次,同比增長32.9%,場次和面積均居全國第二19。廣交會已經舉辦132屆,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展”。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中國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中國(廣州)國際建築裝飾博覽會、廣州國際美容美發美妝博覽會等專業性展會規模居同行業世界第一。根據《進出口經理人》雜志公布的《2019年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廣州有4個展覽入圍,包括中國(廣州)國際建築裝飾博覽會、中國國際塑料橡膠工業展覽會、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廣州國際木工機械家具配料展覽會,分別位居第2位、第8位、第35位、第83位。其中,中國(廣州)國際建築裝飾博覽會展覽面積41.6萬平方米,位居入圍100大榜單中國展覽的首位。
三、短板與不足
(一)品質化程度不足,優質載體與運營主體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
商業載體品質化不足。廣州除天河區外,各區優質商業存量規模及優質運營商數量均存在較大缺口。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廣州優質零售商業20總存量約479.3萬平方米,位居國內一線城市第四,距離北上深的優質零售商業總存量有一定的差距。據第三方機構不完全統計,廣州人均優質商業面積0.3平方米,與上海(0.8平方米)、北京(0.7平方米)差距較大。近十年間,中心城區商業設施和業態逐步老化,傳統商圈日漸衰落;同時在電商的沖擊下,商圈吸引力大打折扣。外圍城區的商圈規模提升緩慢、吸引力不強,新增大型商業項目較少,吸引力及客流量未有明顯提升。
優質商業運營商21不足。相較于其他國內一線城市,進駐廣州的優質商業運營商數量及運營規模均較少。根據戴德梁行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進駐廣州的優質商業運營商項目數量合計12個,與上海(67個)、北京(32個)有較大差距。廣州現有核心商圈、核心地段主要商業存量由本地國有企業運營(包括天河城系列、廣百系列、花城彙、維多利廣場、國金天地等),運營主體較爲單一,缺乏多元化運營特色,國內外第一梯隊運營商大部分未能落地商業項目。
(二)品牌化程度不足,消費知名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國際知名品牌滲透率較低。根據戴德梁行數據統計,2021年,廣州進駐國際奢侈品品牌數量爲97家,位居全國城市第11名,奢侈品品牌門店數量爲54家,位居全國城市第9名,奢侈品消費者總量占全國約1.50%,排名第9。2021,廣州新增首店數量超過214家,但國際知名品牌首店數僅有8家,其余以本土品牌爲主,知名品牌首店國際化率較低,與自身城市經濟人口地位不匹配。廣州的特色産業品牌轉化不足。廣州擁有紡織服裝、皮革皮具、美妝日化等産業集群,但主要集中在低端加工、代工環節,産品低端化、同質化問題明顯,缺乏以品牌爲引領統籌設計研發、運營銷售等高價值環節,導致大部分産品缺少市場競爭力。廣州傳統老字號發展存在不足。在發展規模上,廣州“中華老字號”有35個,排名全國第五,與上海(180個)、北京(116個)差距懸殊。其他本土老字號企業經營模式單一傳統,難以滿足年輕消費群體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總體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三)國際化水平不足,國際消費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廣州尚未充分挖掘自身的曆史文化資源,未構建能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國際旅遊消費目的地。廣州暫無世界文化遺産旅遊資源,5A級景區僅2個、4A級景區僅28個,與北上渝杭等城市存在較大差距。此外,國際交流活動的帶動作用未充分凸顯。疫情前,廣州舉辦國際會議數量僅17場,舉辦國際體育賽事32場,處于國際消費中心培育建設城市的中遊水平(2019年)。國際交流活動少導致廣州對國際人群的消費吸引較低。盡管疫情前廣州入境旅客高達899.4萬人次(2019年),入境旅客數量全國排名第2,但在入境遊客的構成上,絕大部分來自港澳台地區,外國遊客占比僅爲38.5%。
(四)體系化程度不足,消費鏈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消費鏈條體系化程度不足。強大的産業體系未能有效調動消費意願。廣州的消費品生産企業普遍呈現小而散狀態,例如紡織服裝、皮革皮具等消費品生産企業多爲自發、分散的家族化經營,同質化問題較嚴重,缺少資源統籌和中長期戰略規劃布局。廣州紡織服務業産業集群大多分散在全市的村級工業園或城中村中,産業集聚效應較弱,尚未形成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超大型園區。另一方面,廣州文化影視、體育、教育、醫療等服務行業的消費功能不完善,服務消費的模式尚不成熟。此外,消費與其他功能在空間缺乏有效融合。例如廣交會展館周邊功能單一,未能有力帶動遊客消費。空鐵樞紐交通功能與消費功能結合不夠緊密,無法有效截留過境旅客,過境人流無法轉化爲消費客流。
四、發展形勢與趨勢
(一)發展形勢。
形勢一:新發展格局下消費對經濟發展承擔的基礎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當前我國經濟格局已發生悄然變化。我國外貿依存度由2006年的64%下降至2021年34%22,最終消費支出對GDP貢獻率由2006年的43.2%上升至2021年的65.4%23,以消費帶動的國內大循環已經成爲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消費對新發展格局的支撐作用逐漸增強,消費供給水平和消費實現能力成爲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形勢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爲廣州消費資源集聚帶來重大機遇。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面規劃,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對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綱要》強調廣州作爲中心城市要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特別突出廣州要“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進一步提升對灣區産業與服務資源的整合能力、對灣區消費要素的集聚能力。2022年,《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提出加快廣州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動國際化高端人才集聚、增強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等,爲廣州集聚消費資源、提升消費國際引領度,打造灣區消費樞紐核心城市提供了重要機遇。
形勢三:廣州“老城市、新活力”背景下消費環境持續升級。
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四個方面出新出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州的重要指示要求。近年來,爲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廣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有利條件,在拓展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文化品牌建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營造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方面取得的成效日益顯著。“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對進一步完善城市消費功能、營造國際化消費環境、打造特色消費場景、推動城市消費環境持續升級等有著重要意義。
(二)發展趨勢。
趨勢一:消費內容從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
從先進國家的發展經曆來看,美國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以後,全美的服務消費規模迅速提高。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美國商品消費(即耐用品與非耐用品消費)占比逐步下降,以醫療服務消費、體育消費、教育消費、文娛消費爲代表的服務消費逐步攀升,並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超過商品消費,成爲美國居民消費支出的主要內容。
目前廣州的人均GDP已經突破兩萬美元,相當于美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發展水平。但在消費結構上,廣州服務消費規模占總消費支出僅約40%,僅爲美國同期發展水平的2/3,服務消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服務消費是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
趨勢二:消費空間向功能複合化演變。
在消費者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的驅動下,消費空間功能混合化的發展趨勢愈加顯著。以購物中心爲代表的傳統消費空間開始植入展覽、遊憩、文教甚至康養功能,打造了諸如“博物館+消費”“美術館+消費”“公園+消費”“療養+消費”等多種新型消費空間場景,消費空間不僅承擔滿足消費者日常購物的基本需求,也要承擔消費者的娛樂、文化、藝術、體育、旅遊等各項城市生活的精神需求。
趨勢三:消費主體向Z世代、新中産、銀發族等群體轉變。
據統計,我國1995—2009年間出生的Z世代人口數約有2.65億人,約占我國總人口數的20%,已成爲不可忽視的消費主體。2019年我國25歲到45歲的新中産消費者已經超過2億,已經成長爲中國消費的“中流砥柱”。隨著老齡化的發展,銀發消費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54億,占總人口的18.1%。Z世代、新中産、銀發族成爲我國未來消費的三大主體。
趨勢四:消費熱點向定制化、個性化、新國貨延伸。
在數字經濟迅速發展、年輕人獨立意識增強的趨勢下,消費者的個性需求被進一步挖掘,定制化消費將持續成爲消費熱點。隨著中國制造持續升級,以3C數碼、服飾、美妝、住宅家具等爲代表的國貨品牌逐漸贏得消費者青睐。疫情期間我國生産企業逐步開拓國內市場,推動國貨持續崛起。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的推動下,消費熱點持續向新國貨轉移。
趨勢五:消費形態向數字化快速轉變。
數字經濟是互聯網技術在産業、商務和生活中廣泛應用而形成的經濟形態。新冠疫情推動了線上消費的逆勢增長,全國性大規模的在線購物、在線消費、在線訂制、在線會議、在線設計等“非接觸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疫情的出現加速了線上消費的發展,2020年網購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增加5%以上、總占比超過30%,快遞物流突破800億單,人均超過50單,我國在全球率先進入了數字經濟新時代,催生了多樣化的消費新産品、新模式和新業態。
趨勢六:消費關系由以“物”爲核心轉變爲以“人”爲核心。
各類社交網絡平台的建立使得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得到前所未有的全方位交流,消費者的角色向“粉絲”轉變,而消費個體之間的關系則以特定偏好爲紐帶和標記,在網絡上逐漸形成“粉絲社群”,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與生産端、銷售端實現了完美的對接。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改革創新爲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目的,錨定“國際”重要方向、“消費”核心功能、“中心”關鍵定位,堅持灣區聯動、優勢互補,供需互促、雙向協調,大力實施“尚品”“提質”“強能”“通達”“美譽”五大工程,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提升供給的創新性、豐富性、適配性,攜手港澳全面增強對全球消費的集聚輻射力、資源配置力、創新引領力,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加快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堅持政府統籌、市場運作。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導,完善聯動協同各方的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政策、優化制度供給。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
堅持科學規劃、世界一流。對標國際一流,優化消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布局,強化樞紐功能,打造消費地標,全面提升城市商業功能和消費環境。搶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機遇,重點開拓東亞、東南亞市場,突出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強大國內外聯動市場。
堅持傳承文化、彰顯特色。堅定文化自信,注重千年商都傳承、海絲文化延續,處理好城市消費空間拓展和曆史商業文化遺産保護間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發展。加強城市消費空間風貌管控,營造傳統與現代相映相融互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風貌,體現城市精神、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堅持協同共建、相得益彰。深入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大機遇,強化交通對接、規則銜接、産業共建、環境共塑、消費共促,攜手港澳把大灣區打造成全球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國際消費樞紐。
堅持創新引領、供需互促。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支撐、新品開發、品牌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新領域新場景,滿足品質生活新需求,促進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發展格局。
1. 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运发〔2019〕309号)
2.《商务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95号)
3.《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穗府〔2021〕15號)
4.《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粵府〔2021〕28號)
5.《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穗府〔2021〕7號)
6. 广州市各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8.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9.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在编)
適應新發展階段國內消費升級和消費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以千年商都建設爲著力點,構建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統籌好消費需求側和供給側,兼顧好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協調好線上消費和線下消費,依托廣州強大的産業基礎、交通優勢和服務能力,高站位、高質量、高效率、高標准將廣州建設成爲消費人群高度彙聚、消費文化繁榮發展、消費場景新型示範的千年商都,爲活力全球城市建設注入新的動力,打造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新時代示範、“四個出新出彩”的代表典範、人民美好生活的廣州樣本,實現“廣聚天下客、廣賣天下貨、廣貨賣天下”,成爲全球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引領中國現代消費時尚潮流的新標杆。
全球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提高廣州高效對接國內外消費市場的互聯互通能力,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市場環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標志性商圈,集聚國際消費資源,增強“買全球、賣全球”的輻射力,把廣州建成國際知名消費品牌進入國內市場特別是華南市場的首選地。
商業活力綻放的千年商都。以場景營造重塑千年商都魅力,演繹現代精致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廣州樣本。充分發掘海絲文化、嶺南文化等傳統文化特色,發揚華僑重商傳統,以新消費爲“老城市”注入“新活力”,實現“四個出新出彩”。推動專業批發市場根據各自的産業特點選擇不同的場景化升級路徑,挖掘傳統商業曆史遺址的價值,彰顯商業活力與魅力。
引領中國現代消費潮流的標杆城市。充分發揮商都優勢,拓展與國際消費市場緊密對接的通道,大力發展彰顯本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消費品牌和商品,打造國內知名品牌、原創品牌的全國性或區域性首店、旗艦店,把廣州建成面向國內外全面展示中國制造和服務品牌的重要門戶;引領消費潮流,挖掘廣州時尚特質和文化底蘊,以時尚引領消費,以潮流助推消費,促進時尚與科技的緊密融合,把廣州建成服務華南地區和全國、輻射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時尚商品、品牌、活動的展示發布中心和體驗中心。
彙聚區域資源的大灣區消費樞紐。引領灣區合作,深化穗港澳合作,強化廣深“雙城”聯動,以南沙爲極點推動與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戰略互動,整合區域高端消費資源,共建共享現代産業體系與優質生活圈,攜手打造交通、産業、空間、政策協同的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
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産業發展大協同、創新資源大集聚、國際交通大樞紐、國際貿易大通道、消費潛力大釋放優勢,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機制,聚焦“國際”、緊扣“消費”、突出“中心”,圍繞“産業型”“流量型”“服務型”特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力提升廣州國際知名度、通達便利度、政策引領度,增強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更好彙聚全球消費資源、吸引全球消費人群。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成“灣區制造”引領、全球資源荟萃,錯位互補協同、城鄉生態包容,文商旅體融合、嶺南文化凸顯,自由便利流動、交向互濟共進,面向世界的數智化、時尚化、現代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煥發“千年商都”的經典魅力與時代活力。
——提升國際知名度。吸引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品牌運作能力的國內外商業投資商、運營商來穗投資運管,打造國際知名品牌重要集散地、新品首發地,成爲國際組織機構進駐、國際消費者遊購、國際性會展會議舉辦、國際性賽事組織的首選地,實現從“賣全球”向“賣全球、買全球”轉變。推動國際交往中心與國際消費中心協同共建,實現城市形象地位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提高,成爲近悅遠來的著名全球城市。
——增強消費繁榮度。制造業品質化、高端化、價值化大幅提升,“灣區制造”“廣東制造”品牌充分彰顯,匠心獨造的廣州名品名牌深入人心,“定制之都”“買在廣州”閃耀世界,成爲國潮好貨重要誕生地、全球新品重要策源地,創新消費供給的智造名城。推動新業態、新模式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一步鞏固提升“電商之都”地位,促進文、商、旅、體、醫、美(容)深度融合,數字藝術、數字創意蓬勃發展,提升城市消費能級,提升“樂玩廣州”“美在花城”世界影響力,成爲引領消費升級的時尚之都,建成滿足多元需求的服務高地。
——提高商業活躍度。建成國際級、城市級、現代社區等層次清晰、便利舒適的現代消費網絡體系,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標志性商圈,打造一批引領全球消費風向的名節名展,把廣州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文化交彙點、時尚活動荟萃地,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之都。
——提升到達便利度。國際綜合交通樞紐能級顯著提升,建立面向全球、四通八達、抵離便捷、接駁高效的立體交通網絡。國際航線覆蓋城市和地區數量持續增加,國內高鐵聯系度大幅提升,市內地鐵通達便利程度顯著提升。優化交通樞紐與商圈、商業街區、標志性景點等交通對接,促進商業服務設施與市政交通的便捷互聯。
——凸顯政策引領度。突出政府統籌協調,建立高效的組織領導和部門協調工作機制;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則,加強政策創新與規劃引導,錨定“國際”重要方向、積極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從企業培育、營商環境、金融支持、用地供給、人才支撐等方面營造良好消費政策環境。
四、發展策略
策略一:特色化發展。
發揚壯大廣州本土優勢,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弘揚嶺南文化、華僑文化優勢,煥發“千年商都”活力;依托産地優勢,做強發展“服飾+美妝+珠寶+箱包”全時尚消費、壯大智能新能源汽車消費、提升家電家居消費、培育特色農産品消費;突出服務優勢,加強“美食之都”“醫養高地”“體育名城”的塑造,推動交通流量、會展流量、旅遊流量高效轉化爲消費“留量”。
策略二:品牌化引領。
提升廣州品牌綜合影響力。實施“全球優品彙聚”行動,充分發揮廣交會及各類專業展會等平台的引流作用,持續發力“首店首發”經濟,增強對全球消費品牌彙聚能力。實施“廣州名品創優”行動,實施老字號“振興行動”,持續做大“老字號”品牌的影響力;積極培育“新廣貨”品牌,充分發揮本地産業集群優勢,孵化凸顯本地特色的新品牌。
策略三:國際化拓展。
擴大“對外開放”,實施“聚客源、聚機構、拓市場”行動。積極彙聚國際客源,申辦高水平商務活動彙聚商務人士,舉辦綜合專業性展貿會議吸引會展客群,打造精品級旅遊景區吸引外來遊客;積極招攬國際機構,重點吸引消費領域相關的服務機構與組織選址廣州,打造區域性國際機構總部中心;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網絡平台,持續做好城市宣傳,提升國際影響力。
策略四:品質化集聚。
做大優質商業載體的規模,圍繞高水平商圈建設,加大優質商業載體的供給;依托各區已有商圈的基礎,推進商圈差異化、品質化升級。加大優質運營商引進力度,針對國內外第一梯隊的商業運營商制定招商優惠政策,全面提升廣州商業運營的服務水平。探索招商工作前置介入用地規劃的工作機制,以“用地需求”引領“用地供給”,避免消費空間需求與供給錯配。
策略五:體系化整合。
促進産業鏈與消費鏈補強重整,對重點消費行業和領域進行鏈條診斷、價值評估和體系梳理,提升鏈條整體品質和能級,釋放鏈條消費能力。強化産業鏈與消費鏈協同融合,以專業市場和重點商圈爲抓手,融入展示交易、設計研發、營銷策劃等新型功能,打造一批示範性新型消費園區,推動功能單一的産業體系向功能複合的新型消費體系轉型。
策略六:市場化推進。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序引導社會資本助力消費行業加速成長。建立消費産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設立消費基金、創業基金、産業基金,投向新消費關鍵領域。協助優質消費企業通過並購整合的方式,擴大在重點消費領域的話語權;鼓勵優質消費服務企業上市,擴大廣州消費服務企業的規模與行業影響力。
策略七:數智化發展。
以数字化提升消费行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算力、算法、数据、应用等资源,构建城市超算互联网体系,提高城市智能算力资源。推动超算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交易,为生产经营与消费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算力服务,助力产业链、消费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持续推动网络消费升级与電子商務升级。以“互联网+消费”为主线,推动消费链条各环节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广州作为传统贸易枢纽的流量优势,促进线下流量与线上流量相互引流,打造一批整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链的新型电商平台。
策略八:場景化塑造。
著力塑造線下消費新場景。促進曆史文化資源、休閑遊憩資源、體育健康資源、城市IP資源等與消費功能結合,打造趣味度高、沈浸感強、吸引力大的新型消費場景。積極開展線上消費場景的探索。大膽拓展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全息網絡、實時渲染、情感AI等新一代技術的研發,加快元宇宙核心行業布局,進一步打通元宇宙産業鏈與消費鏈,探索數字資産的創建與交易、構建多元數字消費場景。
第三章 構建産業型、流量型、服務型消費體系
一、構建産業型消費體系
(一)做強時尚消費。
以紡織服飾、美妝日化、珠寶首飾、箱包皮具等特色産業爲時尚消費基礎,打造“服飾+美妝+珠寶+箱包”全時尚消費鏈條。依托花都獅嶺皮具城、白雲美博城、番禺珠寶小鎮等現有基礎,持續提升産業規模、擴大消費影響力,打造“生産+營銷+消費+服務”的産業消費集聚區,形成“花都皮具珠寶—白雲美妝定制—海珠紡織面料—番禺服飾珠寶—黃埔美妝日化”全市時尚消費産業空間T軸。完善産業鏈配套、提升産業鏈價值,打造集設計研發、原材料采購、生産制造、營銷推廣、展覽展示、批發零售等環節于一體的時尚産業鏈條。探索“新批發+新零售”“線上+線下”“商貿+文旅”等新模式、新業態,建設集時尚商品展貿展銷、文化旅遊、綜合娛樂、數字創意于一體的時尚智慧商圈。
強化設計對時尚産業的價值帶動作用。實施“十萬設計師”集聚計劃,引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外設計名師,強化IP研發、産品設計、工業設計的引領能力。結合數字經濟、IP設計等新概念,推動創意産業與旅遊、科技、工業産品等融合發展,探索“IP設計+線上消費+線下體驗”的潮流消費新模式。強化線下IP衍生品與線上遊戲的聯動,建立線上線下的“潮流”消費産業鏈。
加強時尚産業宣傳推廣。扶持和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性時尚展會(節慶、活動),分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組織引導時尚企業“抱團”參加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國際時尚生活博覽會以及米蘭、倫敦、紐約時裝周等境內外知名時尚展會。
(二)壯大汽車消費。
推動北、東、南三翼汽車産業集群與老城區汽車服務集群融合共生。打造“一核三片”的汽車産業空間體系。圍繞汽車整車與核心零部件生産、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汽車金融服務、汽車營運服務等多産業環節持續發力。積極提升整車“智能化”集成技術、持續突破“車規級芯片”“車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設計,大幅提升汽車産品競爭力。
推動新能源汽車增量擴展。推動公共部門汽車載具全面新能源化。推進全市公交車輛、出租車全面置換爲新能源車輛,加快黨政機關公務車輛、國有企業公務車輛、市政作業車輛有序置換爲新能源車輛。綜合運用經濟獎勵、政策支持等多種手段鼓勵私人部門購買新能源汽車,提升新能源車在私人部門的滲透率。
推動充換電等基礎設施超前建設。推動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新建住宅、辦公樓、商場、酒店等配建新能源汽車專用車位和充電基礎設施,支持環衛、通勤、出租、物流、租賃、執法巡邏等領域加快建設充電基礎設施。鼓勵開展換電模式示範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服務便利的充換電網絡,健全完善全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服務體系。
推動汽車消費內容“向後拓展”。拓展汽車後市場服務板塊,全面釋放汽車後市場服務活力。推動一批汽車文化産業載體建設,大幅提升汽車數字增值服務規模,打造汽車消費交流社區。
(三)提升家居消費。
支持家具建材等傳統行業進行創新。打響“廣州定制家具”消費品牌,鼓勵定制企業設立連鎖體驗店和大型定制中心,支持商業定制和生産定制的深度融合,引導家居行業開設個性化定制服務。支持通過個性化定制、協同設計、參與式設計等新模式,提升家具行業定制化水平。通過優質家具商品供給,帶動家具消費規模提升。
依托産業集群優勢,全面提升家電産品“智能化”“節能化”“綠色化”水平。充分挖潛家電消費的存量置換潛力,積極開展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加大對綠色智能家電、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的促銷力度,推動家電升級換代。通過“政府支持、企業促銷”方式,全面促進家電消費。
(四)培育農産品消費。
深化推動農産品消費發展,爲促進優質優價創造條件。鞏固擴大優質農産品市場占有率,支持粵字號、名特優新農産品等向綠色健康化發展,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産,塑強一批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的精品區域公用品牌,增加産品附加值。針對中高端消費需求,研發生産科技含量高、文化內涵豐富、嶺南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農産品。鼓勵企業利用農産品博覽會、交易會、展銷會等平台和直播帶貨、網絡營銷等多種手段,講好品牌故事,提升産品溢價能力。通過農産品消費帶動綠色蔬菜、現代漁業、北回歸線荔枝、生態畜禽、精品絲苗米産業鏈提質升級,促進農産品研發、銷售、品牌一體化發展。
二、打造流量型消費體系
(一)擴大旅遊消費規模。
持續提升4A、5A級景點數量與質量。對標國家A級旅遊景區標准,加強老景區改造創新,推動景區景點創新升級及組合聯動,打造旅遊示範引領集群。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番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廣州塔—花城廣場—琶醍“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廣州市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範區、黃埔古港—南海神廟廣州海絲文化板塊、白鵝潭—太古倉—聚龍村—廣鋼遺迹公園近代工業旅遊區等六大旅遊發展高端示範板塊和“珠江遊”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帶、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西關永慶坊—沙面西堤等世界級旅遊精品。
提升“樂玩廣州”“美在花城”的全球知名度。吸引國內外消費者來穗旅遊消費,來花城看花,來廣州過年。持續做大國內來訪旅客流量,積極拓展國際旅客規模。推動旅遊景點景區持續升級,提升景區景點的空間品質;加強文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價值挖掘、保護利用、活化展示、體驗創新,推動文旅資源與商業功能有機結合,挖掘在穗旅客的消費潛力、拓展國際遊客在穗消費占比。
構建“一帶三區五圈”全域旅遊消費格局。一帶指沿流溪河和珠江形成沿江旅遊消費帶,三區指北部生態康養消費區、中部都會曆史消費區、南部濱海文旅消費區,五圈指依托北部從化溫泉、流溪河沿線、從化馬場、五指山風景區等形成生態康養消費圈;依托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北站等形成交通流量消費圈;依托天河路文商旅示範區、廣州塔珠江黃金水段等形成都市地標消費圈;依托南華西街曆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沙面—西堤等形成嶺南文化消費圈;依托南沙濕地公園、百萬葵園、黃山魯森林公園、郵輪母港等形成濱海旅遊消費圈。
(二)促進會展消費融合。
以産促展,推動廣州展會特色化、專業化、潮流化發展。依托廣州特色産業資源,辦好建博會、家博會、美博會、照明展、國際車展等專業行業展會;做大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産權交易博覽會,做強汽車、家具、建材、家電、餐飲等一批傳統消費型展會,培育動漫、手遊、潮玩、藝術、智能産品、定制服務等領域新型消費類展會,帶動産業投資和高端消費。
以會促展,推動國際會議高質量發展。以廣交會展館四期建設爲抓手,持續推進廣州會展載體高質量建設。加快建設琶洲國際商務消費中心、“一帶一路”商務館展貿中心、廣州空港中央商務區空港會展中心、越秀國際會議中心、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等項目。持續擴大廣州國際會議規模和影響力。積極辦好從都國際論壇、全球市長論壇暨“廣州獎”系列活動等大型國際會議,積極開展與國際會議組織合作,吸引更多國際重大會議落戶廣州。加快廣州空港會展中心二期、白雲區國際會議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聚焦國際會議、國際展會、商務洽談等,打造會議、展覽、商務、酒店、文旅、總部等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臨空標志性綜合體,辦好白雲機場商務航空展,謀劃提升國內、國際展會數量。
以城促展,以琶洲爲試點,推動會展場館與周邊城區聯動融合,打造展城融合發展區,提高會展客流向消費客流的轉化率。提高展館周邊商業服務業用地供給,放寬廣交會周邊用地的商業功能兼容性限制,爲展城融合發展區注入商業配套功能,支持會展消費功能融合發展。
承辦更多國際知名賽節,辦好廣州民俗文化節、廣府廟會等傳統品牌活動,提升受衆參與互動水平;創辦廣州國際美食節、荔枝文化旅遊節、“美荔定制”文化節等美食文化活動,提升廣州美食知名度和影響力;舉辦中國動漫金龍獎、中國國際漫畫節、二沙島戶外音樂季等文化活動慶典,深化電影、漫畫、戲劇、演藝等領域品牌活動建設,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申辦更多國際高級別賽事,打造世界級賽事聚集地;精心維育本地體育賽事,擴大本地體育賽事的知名度和輻射力。
(三)強化電商賦能帶動。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优势,依靠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扩大电商消费流量规模。推进電子商務园区建设与升级,促进电商物流业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传统物流园区转型升级。
發揮本地龍頭電商企業導向作用,壯大龍頭電商平台。加快傳統電商的升級叠代,培育新的電商業態,打造一批綜合性本地龍頭電商企業,形成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消費服務平台。充分依托現有批發市場流通優勢和産業基地生産優勢,創新電商模式、打造一批新的電商聚集區。
實施直播電商“個十百千萬”工程,推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模式發展。推動內容制造、視頻技術、直播場景等“一站式”直播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越秀直播電商産業帶、紅象直播雙創園、花都直播電商基地等一批直播電商基地,吸引優質直播電商平台、直播機構、MCN機構、直播電商經紀公司、直播電商服務機構入駐。
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叠加优势,建设广州空港、南沙港跨境电商国际枢纽港,发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实体新零售”,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跨境电商商品集散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境電子商務国际枢纽城市。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跨境电商合作,互设海外仓,在双方城市举办特色产品采购峰会。深化广州、深圳在跨境電子商務领域“双城”联动,培育一批本土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境电商企业和平台,高水平办好世界跨境電子商務大会等高端论坛,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形成营销、仓储、物流、通关、结算等全链条跨境电商生态体系,为全球跨境电商规则制定贡献“广州智慧”。
(四)推動交通流量轉化。
依托交通口岸樞紐,進一步擴大免稅消費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擴大白雲國際機場等口岸免稅店經營規模,支持在廣州東站、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等口岸開設口岸免稅店。擴大免稅店商品的覆蓋範圍,支持國潮國貨進駐免稅店。發展保稅展銷體驗消費及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服務,培育打造離境退稅示範街區。支持會展業發展,爭取對在廣州舉辦的國家級展會展期內銷售的合理數量進口展品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
充分發揮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流量優勢,打造功能複合的樞紐型消費場景,加大消費實現力度。建立城際鐵路與地鐵系統制式兼容、互聯互通換乘體系,做好大灣區城際鐵路及市內軌道交通協同,打造集交通、購物、觀光、娛樂、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消費綜合體,強化交通樞紐對人流的集聚與吸引。深化對交通客流消費潛力的分析,探索效率更高的轉化機制。在交通樞紐中導入城市商業、商務、文化服務功能,把交通樞紐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展示窗口和消費窗口。
推進城市軌道站點TOD(以公共交通爲導向的發展模式)開發建設。依托交通樞紐建設一批國際領先的TOD項目,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向“交通+商業+服務+消費”的綜合型項目轉型提升,強化交通流量向消費“流量”變現。以重要商圈、城市景區、交通樞紐等爲重點,優化局部交通微循環,完善智慧停車系統,改善消費出行便利度。
三、打造服務型消費體系
(一)擦亮“美食之都”名片。
提升“食在廣州”含金量,提升廣州美食消費豐富度。創新餐飲業態,鼓勵本地餐飲企業新設或升級門店、設立中央廚房、拓展供應鏈;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餐企、品牌首店、餐飲電商平台,打造萬國食坊·廣州(中國)進口食品交易中心;推行“粵菜師傅”工程,實施餐飲名店、名廚、名品、名宴戰略,提升餐飲行業品質;發展傳統特色小吃,傳承弘揚粵菜文化;引導餐飲潮流化發展,不斷壯大鑽級酒家、米其林、黑珍珠等餐廳規模,推動發展一批創意菜系品牌。
重塑美食消費空間格局,打響“世界美食在廣州”品牌。沿珠江前航道打造一江兩岸沿岸美食長廊,構建沿江餐飲消費地標。建設國際知名的餐飲消費集聚區,結合天河路—珠江新城、長隆—萬博、金融城—黃埔灣、白鵝潭、廣州塔—琶洲5個世界級地標商圈打造5個高端餐飲集聚區,結合北京路、大西關商圈打造2個嶺南特色餐飲集聚區,結合廣州外籍人口分布情況打造天河南日式美食集聚區、小北非洲美食集聚區、琶洲混合外籍美食集聚區。引進世界知名餐飲企業,大力舉辦餐飲名節、名賽、展會。
擴大廣州“美食之都”影響,實施“廣州美食走世界”行動。推動餐飲企業“出海”,支持本地餐飲企業“走出去”,培育一批全國性、國際性餐飲集團;推動美食産品“出海”,以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廣府華僑華人旅居地爲突破口,推廣廣州美食;鼓勵結合美食原材料、美食技藝、美食文化、食品制造基礎大力發展預制菜,以預制菜的形式加大推廣廣州美食力度。推動特色食材藥膳“出海”,強化一德路、清平市場、萬國食坊·廣州(中國)進口食品交易中心等食材藥材食品供應鏈企業對外貿易。
(二)打造“醫養高地”品牌。
發揮廣州醫療資源集中優勢和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國際人群來穗進行醫療和康養消費。推動生命健康産業協同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産業創新區。大力發展高端醫療、醫學美容等醫療産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精准醫學産業基地、中新知識城腫瘤防治醫療集群、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産業創新區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健康服務項目。著力培育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管理服務,鼓勵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新模式,推出嶺南特色的中醫藥康養精品體驗,促進廣府文化、中醫藥文化、康養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活化提升中藥中華老字號,發展“時尚中藥”,打造“南藥小鎮”,擦亮“廣藥”品牌。
在空間上構建“北養—中診—東檢—西商—南特”的醫療消費總體格局。其中,“北養”依托廣州北部白雲機場、從化溫泉等建設北部醫養康養服務區,發展以醫療服務産業爲主,包含商業、酒店和公寓配套設施的醫養、康養綜合體。“中診”發揮中心城區醫院、高校與科研機構集聚優勢,重點發展醫美、健康養老、康複療養、眼科、口腔等醫療服務消費,打造中部醫療綜合服務區。“東檢”結合“兩城一島”(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化學藥、現代中藥和醫療器械、再生醫學、體外診斷産品及檢驗服務産業優勢,發展體檢、疫苗、診療、複健等醫療服務,打造東部體檢診療區。“西商”進一步培育國際醫藥港,建設集中藥材、功能性食材、醫療器械、保健品、健康服務等多業態于一體的西部大健康商貿區。“南特”對標海南博鳌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建設經驗,依托南沙自貿區政策建設特許醫療先行區,積極爭取醫療器械和藥品進口注冊審批、臨床應用與研究的醫療技術准入等優惠政策。
(三)展示“體育名城”風采。
建成世界知名的高端賽事聚集中心,完善“世界賽事、廣州舉辦”的賽事品牌。積極申辦國際國內體育賽事,提升在廣州舉辦的體育賽事的國內外影響力,拓展體育消費,進一步發展廣州馬拉松賽、2023年世界田聯接力賽、廣州南沙國際帆船賽、廣州黃埔馬拉松賽、全國露營大會、中國山馬越野系列賽、中國(廣州)體育産業創新大會等大型賽事和活動,增強廣州體育經濟影響力。打造“一區一品牌”的賽事矩陣。科學合理定位各區品牌賽事,辦好黃埔馬拉松、花都搖滾馬拉松、從化國際山地馬拉松、天河垂直馬拉松、南沙國際帆船賽等賽事。結合廣州市體育賽事整體規劃,因地制宜在各區開展各類體育賽事,支持香港馬會從化馬場建設和運營,爭取開展速度賽馬賽事試點。支持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基地、體育旅遊示範基地等建設,搭建體育資源共享平台。
完善重大體育場館配套設施。全面整合傳統和新興體育活動資源,優化體育場館布局,完善體育消費設施。推進建設廣州專業足球場項目、星之光數字體育産業園、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廣州市射擊射箭中心等體育設施。注重在興建、培育和提升城市商圈品質過程中融入體育元素,豐富體育消費場景。進一步優化體育場館布局,提升體育場館與城市商圈的空間耦合度,充分利用天河體育中心、奧體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的“引流聚客”效應,支撐周邊商圈的發展。圍繞市、區級體育中心、體育場館打造集體育、休閑、餐飲、文化于一體的體育商業綜合體。
(四)挖掘文化消費潛力。
創新信息消費。積極推進黃花崗—花果山數字消費創新應用高地建設。以黃花崗科技園區爲載體,發揮區域內高端科研資源優勢,著力引入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産業,將黃花崗科技園打造成爲人工智能與科技服務消費應用高地。加快建設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産業特色小鎮,培育5G+4K/8K、高清影視、內容制作等數字文化消費創新平台。培育打造5G條件下更高技術格式、更新應用場景、更美視聽體驗的高新視頻新業態,推動5G+4K超高清視頻及邊緣計算網絡的規模化應用。
提升線下文化消費活力。優化提升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功能,打造文化消費體驗區。整合提升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圖書館、廣州大劇院、海心沙等重點場館周邊環境,打造城市文化客廳。加快推動白鵝潭“三館合一”等落地廣州的省級文化設施項目,連片打造與國際接軌、服務輻射粵港澳大灣區、與廣州作爲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地標文化設施集聚區和國際文化體驗消費區。將廣州粵劇院、粵劇藝術博物館打造成以廣府戲劇曲藝爲特色、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活動綜合體、粵劇文化高地,搭建全球粵劇粵曲文化交流平台。開展豐富文化活動,提升城市文化旅遊吸引力。開展二沙島戶外音樂季、紅遊越秀系列活動、廣府文化旅遊嘉年華、中國動漫金龍獎、中國國際漫畫節、廣府廟會、中國(廣州)從化戶外休閑運動節等特色文化活動。
推動線上數字文娛消費布局。加大引進文娛企業力度。積極引進全球電競賽事組織、網絡直播平台、遊戲制作發行、影視音樂出品等文娛企業,加快培育本地數字文娛新興企業,推動數字消費能級不斷躍升。做強數字文化消費內容。鼓勵發展泛娛樂、泛閱讀、泛教育等多元業態融合的數字內容産業,支持圍繞遊戲、電競、動漫、影視、演出等領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IP。加快前瞻性産業布局。推動元宇宙相關産業布局,推進元宇宙相關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産業化與規模化應用,探索數字資産的創建與交易,構建豐富多元的數字消費場景。
第四章 優化消費空間品質
一、推動商圈品質提升
建設國際知名商圈。打造國際大都市“一帶兩區一軸”世界級消費功能核心承載區。推動100公裏珠江兩岸全線貫通24,打造珠江世界級消費服務業發展帶。沿珠江前航道建設城市中央活力區,打造能級更高、功能更多、黏度更強的全球高端功能引領地、國際文化旅遊消費中心地。充分發揮南沙國家新區、自貿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三區”疊加政策優勢以及大灣區中心區位優勢,打造文商旅消費融合創新的南沙濱海新城區,加快構建“5+2+4”的國際知名商圈體系。
推動傳統商圈轉型,鼓勵各類傳統商圈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推動一批傳統商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首店消費”、夜間消費等新業態,積極引進有引領性的旗艦店、概念店、定制店,引導中華老字號、廣州老字號和特色品牌入駐,提升商圈品牌吸引力和業態活力。利用好産業和文旅資源,推動産業與消費有機融合。通過産業升級、環境提升,推動特色商圈升級,打造具有廣州範、煙火味的城市級商圈。推動傳統商圈數字化升級,加強信息技術與産業、消費的耦合聯動,推動5G網絡、物聯網等智慧基礎設施覆蓋重點商圈,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臉識別等軟硬件技術創造消費新模式,開展海珠數字商圈建設等智慧化、數字化商圈打造行動。
二、打造新型消費場景
充分響應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打造差異化的新型消費場景。加強時尚與消費融合,發掘時尚産業優勢,加快打造時尚消費設計鏈、産業鏈生態,引入“互聯網+”消費新模式,推動實體商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時尚消費場所引入直播電商、創意設計、場景體驗等新業態,向消費體驗中心、文化時尚創意中心、産品和服務設計中心升級。加強景觀與消費融合,融合城市特色景觀和高端消費載體,引入龍頭商業項目、總部經濟、金融服務、旅遊休閑等業態,打造商業休閑融合式消費場景。加強曆史文化與消費融合,以廣州市特色曆史文化區域爲核心,優化空間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完善商業配套,打造廣州曆史文化消費名片。加強貿易與消費融合,拓展進出口交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進出口商品體驗、保稅展示、免稅消費等業態占比,依托“互聯網+”,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進出口消費模式。推動農業與消費融合,引入農産品直播帶貨、農業休閑體驗、農産品交易平台等特色業態。
深入挖掘夜間消費潛力,加速釋放夜間消費活力,打造夜間消費場景。依托北京路商圈、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等重點商圈,圍繞北京路、正佳廣場、長隆旅遊度假區、廣州塔旅遊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天德廣場多個高品質夜間消費地標和夜間消費打卡地,構建夜間消費新發展格局,打造全國夜間消費創新標杆。以珠江爲軸線,布局打造若幹個獨具特色的夜間活動區。深化打造“YOUNG城YEAH市”品牌,完善夜間消費協調推進機制。打造一批夜間消費分類地圖、夜間消費名店榜單等,有效整合各大商圈、綜合體等資源,策劃舉辦系列夜間活動,推動夜宵、夜購與夜遊、夜娛、夜賞、夜跑、夜讀等融合發展,豐富夜間消費業態。鼓勵食、住、行、遊、購延時服務,支持商場、購物中心在店慶日、節假日期間開展“不打烊”等晚間促銷活動。加大品牌連鎖24小時便利店布局建設。優化提升線上夜間消費服務,支持開展22時後夜間到家服務,在居民集聚的生活區域發展餐飲外賣等“互聯網+生活服務”。
三、推進商品市場升級
充分利用廣州在産業鏈和物流鏈上的優勢,順應傳統批發市場轉型的趨勢,對傳統批發市場實施園區化、展貿化、電商化改造,逐步減少現貨交易,逐步增強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品牌孵化、數字化交易、外貿綜合服務等功能,分類推動一批批發市場轉型。
打造一批時尚商圈,推動服裝、珠寶、美妝等專業市場向時尚商圈轉型。流花、礦泉市場群借鑒韓國東大門市場的轉型路徑,在批發市場中融入設計、會展、新品發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