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尼爾森發布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二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爲113點,較上一季度降低2個點,仍保持高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速爲6.7%,較一季度下滑0.1個百分點,但上半年同比增速仍維持在6.8%。這表明,供給側改革的深化推進正在不斷激發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這爲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及消費者信心指數保持高位運行奠定基礎。
尼爾森中國區總裁趙新宇表示:“在全球經濟形勢趨于複雜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的新韌性依然穩固。中國經濟的結構和生産效率穩步優化,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不斷開拓新的增長空間,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尼爾森消費者信心指數衡量消費者對于就業前景、個人財政以及消費意願三個方面。消費者信心指數高于100則爲積極,反之則爲消極。
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高位运行 东部地区领涨
尼爾森報告顯示,構成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三要素,就業預期(75點)、個人經濟狀況(68點)、消費意願(60點)均保持高位,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其中,就業預期漲幅最大,較去年二季度的68點,躍升7個點;消費意願同樣經曆了較大漲幅,在去年二季度56點的基礎上增長了4個點。
趙新宇認爲:“中國經濟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6.9%之間,對就業帶動效應不斷增強,同時,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我國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市場主體不斷湧現,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在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針對消費領域的短板連續發力,不斷提升供給的‘質’和‘量’,助推消費升級,通過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從不同區域來看,東部地區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一季度的124點躍升至126點,持續領漲消費者信心指數。東部地區各指標均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其中,個人經濟狀況從上一季度的81點升至84點;消費意願從一季度的72點增長至73點,就業預期與上一季度持平,爲82點。
“東部地區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紅利不斷釋放,其經濟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更加凸顯,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湧現,不僅拉動了經濟的增長,還爲消費者帶來更多新的消費體驗,消費者的消費意願獲得提升。”趙新宇表示。
從不同級別城市看,三線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一季度的112點增長至116點,增長最爲顯著,二線城市及農村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分別爲113點和114點,一線城市和四線城市保持穩定,分別爲111點和110點。
雖然一線城市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但其消費意願維持穩定,爲64點,與一季度持平。尼爾森數據顯示,對比去年,一線城市中59%的消費者家庭支出增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值46%。
“創新驅動正在成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抓手,在新經濟爲代表的創新驅動下,一線城市經濟高速增長;同時,供給質量顯著提升,供給創新正在不斷釋放其消費潛力。同時,受益于一二線城市經濟輻射能力不斷增強,三線城市經濟發展提速,消費升級趨勢顯現,爲消費者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和更新的消費體驗。”趙新宇表示。
新零售拉動一線城市消費模式轉變
伴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人、AR試妝鏡、無人貨架等新技術産品正在塑造新型零售業態(新零售)。新零售重構了人貨場之間的關系,更加強調以消費者爲中心。
尼爾森報告顯示,一線城市對新零售的認知度較高,並拉動消費模式的轉變。一線城市中聽說過和去過新零售商店的消費者占比分別爲54%和33%,其中去過店裏的消費者遠高于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均爲25%)。在一線城市中新零售模式對消費者的購物行爲産生顯著影響,其中,42%的消費者認爲消費更便捷、35%的消費者認爲這替代了傳統零售方式、29%的消費者的購買頻次增加了。
新零售爲消費者帶來更高品質的産品和體驗,尼爾森數據顯示,新零售相比傳統門店擁有食材更新鮮(51%)、離家/公司近(39%)、食材更優質(28%)、排隊少(27%)、進口産品多(21%)、服務態度更佳(20%)等優勢,爲消費者帶來極致便利、舒適環境的購物體驗和優選品質、升級品類的産品品質。因此,生鮮、進口産品爲新零售門店帶來更多流量,其中51%的消費者選擇購買水果蔬菜、49%消費者選擇休閑食品,購買進口産品的消費者占比達56%。
對比一線城市中新零售與傳統渠道消費者婚姻狀況及消費習慣,尼爾森發現,新零售門店的消費者單身人群比例爲33%,高于傳統渠道的17%。同時,消費者更愛高頻少量購買,數據顯示,新零售店面中消費者到店月消費頻次爲2.6次,單次消費金額爲162元,均低于傳統門店。
在購物體驗方面,新零售更注重打造多業態融合的場景式購物體驗,其中30%的到店顧客會選擇餐飲現場烹饪服務,63%的消費者會選擇堂吃。線上線下的融合交互行爲體現于購物全流程。80%消費者到店消費過程中使用過APP。
趙新宇表示:“一線城市作爲經濟、文化及創新中心,其消費者對消費升級提出新的需求,這就從某種程度上催生了新經濟和新業態,新零售便是其中的代表。同時,新零售這一新業態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優質的産品和服務,又反哺了一線城市的消費升級。”
以消費者爲核心的新零售營銷
新零售下創新模式由廠商主導轉爲消費者爲核心。尼爾森研究表明,快消公司面臨四大創新挑戰,分別爲快速變化的消費者需求(67%)、很難創造具有足夠市場潛力的戰略産品(54%)、成本高但投資回報率較低(44%)、更快的上市速度(33%)。在廠商主導下的創新過程一般需要2-3年的周期,而以消費者爲核心的創新模式下商業機會僅有1-2周。
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反導式銷售至生産的模式備受歡迎。其中,以社交電商爲代表的C2M反導式銷售平台的優勢逐漸顯現,社交平台用戶通過社交拼團、低價等形式打造明星爆款,並可提前預知需求,就量生産,從而有效避免庫存、減輕原料供應等問題。
趙新宇認爲:“新零售內在是數據之間的連接和賦能,這一趨勢下,消費者大數據的研究與分析對廠商至關重要。通過對消費者大數據的研究,不僅可以精准洞察廠商所面臨的痛點,還可以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從而達到優化營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