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超市自建購物中心已經被認爲是一種有潛力的轉型舉措,但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11月27日,家樂福首家自建購物中心門店,也是家樂福亞洲最大門店在北京開業。這家店是家樂福十年前以2.7億元從燕莎望京購物中心手中購得的地塊。門店商業面積達18743平方米,包含地上地下四層,除了家樂福的賣場外,還擁有80多家外租的商鋪,778個免費停車位。門店內商品總量接近4萬種,引進的品牌主打時尚、禮品、兒童和生活休息呐,餐飲業占比接近一半。
其实,家乐福已经不是第一家自建购物中心的超市。沃尔玛、欧尚、永旺、物美、大润发、华润万家、步步高等知名超市都已经开始跨界商業地産,自建购物中心。例如,2015年8月12日,沃尔玛宣布将在珠海建中国首个全资社区型购物中心“乐世界”,预计明年开业。除主力门店山姆会员商店之外,还将引进迪卡侬、优衣库、屈臣氏、外婆家等30余家高人气品牌。
永旺是所有商超零售企業中自建購物中心最多的一家。永旺的購物中心品牌名爲“永旺夢樂城”。預計在2016年底之前將新增15家永旺夢樂城,總數量將達到20家,廣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江蘇、武漢、杭州、廣州等地。華潤萬家旗下首個社區型購物中心南山“歡樂頌”項目則早在2010年就已經開業,總建築面積約爲3.2萬方,集購物、飲食、娛樂、休閑等多業態于一體,引進了華潤萬家、百川國際影城等主力店。?
在電子商務等因素的冲击下,以大型超市为代表的实体零售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而目前被寄予最大期望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越做越“小”,走向小规模、精细化的社区店、便利店形态;另一个就是越做越“大”,向综合性购物中心发展,涉足商業地産,布局体验式业态。当然,超市自建购物中心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就是场地租金越来越高,对超市利润的盘剥越来越重,因此选择自主开发购物中心,通过增加租赁面积收益换取超市低租金的获利空间,也是迫不得已。
不过,盡管超市自建購物中心已經被認爲是一種有潛力的轉型舉措,但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一方面,我国的商業地産市场已经相当拥挤,数量已经过剩,加上同质化严重,很多购物中心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失去魅力,而超市作为外行跨界,更加未必能够一举成功。另一方面,实体零售业的危机是普遍性的,购物中心也不能幸免,只是由于利润空间比超市稍大,所以抗风险能力稍强而已,但如果寒冬持续,很多的购物中心同样命运叵测,超市跨界进来经营的风险则更加大。
不過,無論如何,購物中心這一實體零售業中的核心業態仍然是值得堅守的。近期李彥宏、劉強東等互聯網大佬先後發話表達對于實體業態的肯定和興趣,也可以佐證其價值。一場舉世矚目的消費大升級即將席卷整個中國市場,已經富起來的中國人必將熱衷于追求高質高價的産品和服務,然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各方面的基礎性的商品消費並未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對于商家來說,這就是市場,這就是商機,這就是潛力,互聯網大佬們已經看到了,實體零售業更不要再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失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