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精神,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國際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全市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
一、主要經濟指標穩定增長
(一)經濟穩步增長
初步核算並經廣東省統計局核定,前三季度全市生産總值15408.62億元(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長8.8%,增幅與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25.6%;第二産業增加值5961.57億元,增長9.3%;第三産業增加值9433.91億元,增長8.4%。
二三産業結構爲38.7:61.2。第三産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580.76億元,增長4.7%;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70.52億元,增長0.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77.64億元,增長8.6%;金融業增加值2298.47億元,增長7.2%;房地産業增加值1485.49億元,增長0.7%;其他服務業增加值3308.17億元,增長15.2%。
(二)工業生産加快發展
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下同)工業增加值5680.07億元,增長9.7%,增幅比上半年加快1.9個百分點,創今年以來最高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達2012年以來同期最大值,高于全國3.0個百分點。其中,股份制企業增長1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5.2%。
前十行業有八行業正增長。前十大行業增加值4879.7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85.9%。其中,除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制品業有所下降外,其他八大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前四大行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1.0%,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0.2%,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增長5.1%,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4.9%。
工業高端化發展趨勢良好。先進制造業(新口徑)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爲3954.42億元和3675.00億元,增幅分別爲12.6%和12.4%,分別比上半年提高2.4個、2.7個百分點,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9個、2.7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69.6%和64.7%。
工業百強企業貢獻較大。工業百強企業實現增加值3483.86億元,增長13.7%,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0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3.2%,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8.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61.3%。
(三)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持續高位增長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資産投資3501.98億元,增長31.1%,增幅分別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加快0.5、10.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23.6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755.63億元,增長39.5%。房地産開發投資1554.32億元,增長28.4%,非房地産開發投資1947.66億元,增長33.4%。
工業和工業技改投資大幅增長。工業投資595.08億元,增長55.8%,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274.35億元,增長113.6%;第三産業投資2909.01億元,增長27.2%。
民間投資占比持續過半。民間投資1828.14億元,增長33.6%,增幅高于全國27.6個百分點,占固定資産投資比重52.2%。
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57.69萬平方米,下降11.4%,降幅比上年同期加深7.2個百分點。
(四)消費市場繼續較快增長
前三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42.80億元,增長9.1%,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創2014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861.78億元,增長9.4%;住宿和餐飲業481.03億元,增長6.9%。
前十大商品銷售類別中有九類實現正增長。前三季度,全市商品銷售總額21969.76億元,增長11.6%,比上半年回落1.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9.0個百分點。其中,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增長48.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6.8%,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7.2%,日用品類增長12.8%,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1.6%,書報雜志類增長7.0%,服裝鞋帽針織類增長5.0%,通訊器材類增長1.8%,金銀珠寶類增長1.2%,汽車類下降4.7%。
(五)規模以上服務業增勢良好
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不含金融、房地産開發、批零住餐等行業)實現營業收入5677.80億元,增長18.6%。
主導産業驅動作用增強。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三大主導行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472.50億元、2148.20億元和936.90億元,分別增長19.0%、26.8%和12.1%,拉動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6.5個百分點,合計實現利潤總額1476.70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九成以上。
(六)進出口增幅緩慢回升
據海關統計,前三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19674.29億元,增長6.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6.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11764.80億元,增長5.9%,增幅比上半年下降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7.0個百分點;進口總額7909.49億元,增長7.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3.0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6.3個百分點。
(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本外幣存貸款增速有所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82.21億元,按同口徑增長7.2%,增幅比上半年回落5.1個百分點,按自然口徑增長2.5%,比上半年回落2.7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197.13億元,增長24.9%,比上半年回落35.4個百分點。
截止9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余額66918.81億元,增長6.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4.1個百分點;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余額45028.26億元,增長16.0%,比上半年回落1.8個百分點。
(八)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其中,服務價格上漲1.7%,消費品價格上漲1.1%。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持平,衣著價格上漲4.1%,居住價格上漲0.3%,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6%,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1.7%,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2.6%,醫療保健價格上漲6.7%,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1.3%。
(九)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40930.3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05.02元,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均低于全國和全省0.3個百分點;實際增速低于全國0.1個百分點,低于全省0.2個百分點。
二、新經濟動能不斷增強
(一)新增企業增長勢頭迅猛、貢獻顯著
前三季度,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51家,占規模以上工業家數的14.3%,實現增加值247.87億元,增長77.6%;新增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1122家,實現商品銷售額3521.00億元,增長29.9%,高于全市限上16.7個百分點;新增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143家,實現商品銷售額217.80億元,增長43.7%,高于全市限上33.5個百分點;新增限額以上住宿業企業17家,實現營業額3.50億元,增長46.0%,高于全市限上36.9個百分點;新增限額以上餐飲業企業74家,實現營業額9.40億元,增長8.0%,高于全市限上0.6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930家,實現營業收入661.50億元,增長27.1%,高于全市8.5個百分點。
(二)新興産業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新興産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四大未來産業)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前三季度,新興産業實現增加值6269.66億元(已剔除行業間交叉重複),增長14.6%,分別高于上半年和上年同期0.7個和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40.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增加值3029.11億元,增長12.3%;互聯網産業增加值742.01億元,增長20.9%;新材料産業增加值306.71億元,增長17.3%;生物産業增加值204.22億元,增長20.1%;新能源産業增加值474.70億元,增長14.5%;節能環保産業增加值463.58億元,增長15.7%;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1576.08億元,增長15.1%;海洋産業增加值284.39億元,增長17.4%;航空航天産業增加值104.74億元,增長40.2%;生命健康産業增加值64.03億元,增長13.7%;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産業增加值425.50億元,增長17.8%。
新業態中195家供應鏈企業共創造增加值110.80億元,增長6.6%,占GDP的0.7%;新增1356家商業企業共創造增加值185.60億元,增長30.6%,占GDP比重1.2%。
新模式(主要是商業綜合體及大個體)創造增加值362.30億元,增長11.5%,占GDP比重2.4%。其中,城市商業綜合體增加值69.20億元,增長17.0%;大個體增加值293.10億元,增長10.3%。
總的來看,前三季度全市經濟運行穩定增長,主要指標表現良好,爲更好地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打下良好基礎。但也要看到,國內外發展的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運行中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下階段,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爲統領,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全力做好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推動整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附注:
(1)國內生産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分類項目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爲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爲名義增長速度。
(2)2012年起,執行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GB/T?4754-2011),具體內容請參見國家統計局網站。
(3)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範圍爲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
(5)固定資産投資統計範圍爲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産項目投資及所有房地産開發項目投資。
(6)進出口數據來源于深圳海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數據來源于市財政委;?CPI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
(7)其他服務業是第三産業中除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産業之外的其他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營利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營利性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包括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8)新興産業之間有交叉重複情況,但新興産業增加值合計數扣除了重複,因此各産業數據之和大于合計數。
(9)居民消費價格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
(10)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