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編輯:hlh
??? 保质期不明、标识不规范、卫生不合格……?
???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家乐福一门店将同种三黄鸡分成白条鸡和价格更高的柴鸡出售,还将过期食品经过重新打散再包装更改日期后出售,再次拉响了超市自制食品的卫生安全警钟。而日前,广州市消委会发布2011年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零售(超市)服务已跃居“十大热点投诉行业”的第二位,全年投诉量达10319件,同比增长17%,其中在超市购买了过期、变质的豆制品、腊肠等自制食品成投诉重点。连日来,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家大型超市发现,多数超市自制食品存在保质期不明、标识不规范、卫生不合格及涉及疾病治疗夸大宣传等问题。
熟食邁不過的“4小時檻”
廣州市消委會工作人員曾模擬消費者購買方式,在市內7大超市購買共計100批次的即食熟食樣品比較試驗情況,結果顯示整體達標率僅爲38.0%,抽檢的涼拌豆幹、涼拌海帶産品無一達標,其中不乏易初蓮花、好又多、百佳、沃爾瑪等大型超市産品。“按有關規範要求,超市熟食生産出來後展示4小時後沒有顧客購買必須做廢棄銷毀處理。”廣州市消委會秘書長李永強表示,這“4小時”是多數超市邁不過的檻。
在上周末傍晚時分,記者來到百佳正佳店看到,一些鹵味、包子糕點、煎炒類色香味俱全,在一半泡著鹵水的鹵水鴨專櫃前,記者問這些鹵水鴨是否新鮮,銷售人員告知都是當天生産的,早上六點多出爐,但這已經遠遠超過4小時的限制。而晚上9點臨近超市打烊時間,記者在吉之島廣州大道北店看到,一些快餐盒標簽上顯示包裝時間16:50分,已經超過四個小時,但還在打折銷售,旁邊也沒有“超過4小時不能食用”的提示。一群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在快餐區挑了又挑,最後看看包裝時間還是放棄了。而多數超市工作人員均對“自制熟食4小時必須賣完”這一規定一無所知。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表示,熟食除生産出來後必須保持溫度60℃以上展示銷售外,超市還應每隔1至2個小時對熟食進行檢測,看有沒有變味,並做好記錄。“4小時賣不完廢棄很多超市難以做到,能夠做到當天賣不完廢棄就不錯了。”記者走訪發現,很多超市沒有對熟食進行定時檢測。
政策解讀:按有關規範要求,超市熟食生産出來後必須保持溫度60℃以上展示銷售,展示4小時後沒有顧客購買必須做廢棄銷毀處理;《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範》則要求,制作好的涼菜應在4小時內銷售完畢,並樹立指示牌告知消費者選購後盡快食用。
涼拌菜變成“亂拌菜”
上周日,記者走訪了好又多雲景店、樂購廣州大道北聖地店的涼拌菜區。這些超市涼拌菜專櫃雖設有玻璃門,但“大門”經常敞開,一些顧客經常挑選完後不隨手關上櫃門,用完了夾子就順手扔在了拌菜上,另一位顧客拿起來再用,不知不覺中涼拌菜變成了“亂拌菜”。在櫃門邊上雖貼有“專人銷售”提示,價簽上均購有“當天生産”字樣,但這些提示如同虛設,記者在專櫃前站了近半個小時,期間有3位消費者自己動手挑選涼菜,並未見銷售人員過來服務。
臨近超市打烊時,記者來到樂購聖地店的涼拌菜區,涼拌青瓜、豆角漂在紅辣椒水中,記者表示擔憂明天中午能否吃,銷售人員表示,只要有冰箱肯定沒有問題,而詢問她什麽時候生産的,竟然說是兩天前,“我們這是韓國泡菜做法,不泡幾天不入味。”而在好又多雲景店,涼菜竟然標榜出可以促進腸消化與吸引的治療功效。
對此,據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涼拌菜産品主要是菌落總數不合格,他們曾經檢測一款“韓國辣菜(海帶絲)”,菌落總數超出標准要求1467倍;大腸菌群實測值超出標准要求800倍。
政策解讀:按《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的標簽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等。食品微生物項目不合格,一是生産商或經銷商對原料把關不嚴,沒有按照生産工藝條件要求進行生産,環境差、工具清潔不徹底,使得細菌很容易繁殖;二是工人在進入生産車間前沒有進行消毒,很容易將細菌攜帶到産品上;三是跟産品的包裝密封性不好,容易造成二次汙染;四是跟産品的儲藏條件有關。
熟食標簽普遍不提添加劑
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普通包裝食品、飲料外包裝上都有配料表,裏面注明了産品所含的添加劑,但超市現做現賣的面點、烤炸制品、鹵味、涼菜、腌制食物等各類自制食品,多數沒有正規的包裝,且外包裝上都只有一個打印的標簽,有的上面只有名稱、價格等,而消費者最爲關心的食品添加劑則一概不提。
“台灣‘塑化劑’風波後,更關心食品添加劑,現在超市自制的很多食品配料表中對添加劑只字未提。”經常在公司附近超市解決中餐的劉小姐表示,現在超市裏的鹵味、烤炸制品等熟食,用了什麽材料,怎麽制作出來的?食材本身安不安全?對于這些食品的原料、生産時間、地點等信息難以獲知。在樂購超市,葵花子健康面包、精楚囟水鴨、現炒粉等超市自制食品,其外包裝上只標明了主要原材料如鴨、面粉、大米等,並沒有標明配料、食品添加劑等,甚至其冰鮮産品只有品名,連生産日期、保質期都不寫;而好又多的豆制品更是只有包裝時期,保質期、配料表等信息均欠缺。
政策解讀:《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經營者銷售散裝食品,應當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産日期、保質期、添加劑、生産經營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有業內人士稱,面包多數添加有改良劑等,但要全部做到在外包裝明細列出執行有難度。
包裝日期即生産日期
記者走訪發現,許多超市自制食品保質期多數爲“想當然”,同樣的奶黃面包有些超市保質期2天,有些3天。對此,一位工作人員稱,“每家超市制作工藝、配料、儲存設備也不一樣,自然有所差別,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另外,許多超市在自制食品售賣過程中一般用包裝日期取代生産日期,超市工作人員都是在稱量後,再通過自動打碼機打印一張標簽,但食物究竟是哪天生産卻不得而知。
記者還發現,在超市自制食品玻璃櫃門外常貼有品名標簽,生産日期一欄填寫著“當天生産”,而這個標簽是不經常更換的。曾在超市做過銷售員的小張表示,就拿超市自制面包來說,每次只會給部分面包貼標簽,其他面包暫時“裸奔”。他說,賣完一批再繼續貼下一批,確保顧客買到的永遠是“當天生産”。
政策解讀:《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範》陳列散裝食品時應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顯著位置或隔離設施上標識出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産者和地址、生産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超市必須提供給消費者符合衛生要求的小包裝,並保證消費者能夠獲取符合要求的完整標簽。
????多元經營留下管理漏洞
????超市的自制食品因能直接上架,損耗少,價錢適中銷量大,利潤高,已成爲超市發展的新亮點。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超市食品安全調查報告》顯示,在全國32家大型連鎖超市中,41%的超市自制食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超過5%。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超市自營自制食品櫃台都有獨立的營業執照,但卻沒有相應的衛生許可證。這從側面反映出自制食品在監管環節上存在不足。?
??? 對此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表示,這主要源于各超市自制食品經營方式很多:有的承租給個人或單位;有的是食品公司提供半成品、超市人員進行現場切分加工;還有的是自産自銷——多元化經營方式無疑會留下管理漏洞。
“很多超市對聯營商戶的食品安全把握能力較弱。”廣州市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彭強指出,食品從生産到消費中,要經過兩個環節,即生産和流通,而超市自制食品將二者合二爲一,很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帶;這勢必要求超市、聯合經營的廠家、承租的個人以及監督部門都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共同維護食品質量和安全。
彭強指出,目前針對超市自制食品有兩個規範,一個是衛生部的《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範》,一個是商務部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範》,但均屬于行業管理,而非行政管理;國家質檢總局要求的數百種食品必須取得生産許可證、加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標志“QS”的規定也沒有將超市自制食品納入範圍。孫雄則指出,政府有關部門在檢測和監督環節脫節,也是自制食品安全問題突顯的主要原因。生産環節由質量監督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由工商部門負責,而超市生産場所衛生條件的檢查則是衛生部門的職責了,各環節銜接不盡如人意。
時間:2012-03-21???來源:信息時報???記者:林建敏?
鏈接: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2-03/21/content_16490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