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廣州人出實招,下實力,重實效,盡管身處危機沖擊最嚴重的珠三角一帶,應對危機一年來,廣州經濟仍走出由低向高的優美曲線。廣州人以紮實肯幹的務實精神“化危爲機”,再次立于改革開放的波峰潮頭。
經濟“V”形反轉態勢基本確立
改革開放30年來,外向型經濟的飛速發展極大推動了廣州經濟發展進程。但金融危機襲來,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和風險性迅速顯現:廣州外貿依存度超過60%,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增幅還不到5%,進出口同比下降18.1%,多項經濟數據創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
面對跌入低谷的經濟形勢,廣州市委市政府迅速做出戰略調整,相繼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廣州市市長張廣甯說,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誰認識深、行動快,誰就能夠贏得發展先機。要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危中尋機,危中求進,善于在危機中找到科學發展的新路徑。
將近年底,隨著一系列統計數據陸續出爐,廣州經濟“V”形反轉態勢已基本確立,在前三年生産總值分別突破600億元、7000億元、8000億元的基礎上,廣州今年的生産總值有把握躍上9000億元新台階,實現四級跳。
借“危機之年”對市場的倒逼作用,廣州主動淘汰落後生産力,騰出空間培育發展大企業、大項目,加快建立現代産業體系。目前,廣州市以技術創新爲支撐的軟件、電力自動化、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科技創新型産業發展迅速。今年1至11月,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增長17.5%,高于工業總産值增幅8.1個百分點。
化危爲機“三招棋”招招見效
在應對危機中,廣州清醒認識到,抓住危機調整機會,加速發展高端産業和産業鏈高端環節,促使經濟發展模式跨上一個新層次,這是“化危爲機”的關鍵點。爲此,廣州推出“危機之年”加大調整的“三招棋”:
“退二進三”騰籠換鳥。目前廣州城區利用舊工業廠房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項目有60多個,已形成一批以創意産業基地爲示範帶動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按照廣州城區産業“退二進三”相關政策,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産業發展方向的工業企業正在有序轉移出去,目前已轉移出170多家企業。同時在中心城區外圍規劃建設10個産業園區,承接由中心城區退出的産業,騰出空間大力發展第三産業。
把大企業、大項目打造成“引擎”,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延伸。今年8月廣州與多家央企及大型國有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簽約資金達300多億元。
在大企業、大項目帶動下,廣州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聚集發展,形成上下聯動的完整産業鏈。今年廣州新增産值超億元的工業項目就達80多個,新增産值近400億元。
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自主創新成爲城市發展的動力源。廣州大力優化自主創新政策環境,把政府投入和引導企業投入相結合,支持企業成爲創新主體。其中廣州市財政去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投入10億元支持創新。今年1至11月,技改投資增長了40.6%。爲加速“孵化”創新成果,廣州市高新區已建成創新型企業孵化器10個,在孵企業1000多家。廣州還在高新區挂牌成立了軟件、生物、新材料、網遊動漫等9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基地,成爲重要的創新載體。
“危機之年”更是經濟轉型之年
在“危機之年”,廣州經濟結構也出現了一個個重要的“拐點”:
目前,廣州的服務業已超越第二産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12.7%,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2%,在GDP中達到60%。以服務經濟爲主體的現代産業體系初步建立。
與此同時,廣州外向型經濟“一頭重”的局面正在改觀,經濟趨向協調發展。但今年1至10月,盡管進出口同比下降了12.8%,廣州工業增幅仍然從6月份企穩回升,11月份增長達14.7%,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累計增長7.8%。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大調整力度,及時出台擴大內需的18項措施,並積極引入大項目大投資,盡快補足了內源型經濟這塊“短板”。
伴隨産業結構向高端轉型,廣州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正在由原來資源消耗型爲主,向環境友好、集約發展型轉變。過去三年廣州萬元GDP能耗每年下降4.5%左右,一批能耗高、汙染重、占地多、效益低的落後産能被加速淘汰,而單位土地、資源的産出和貢獻也持續攀升,成爲真正的“高産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