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考拉
??? 入世十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对保持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消費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城鄉市場共同繁榮
2001年以來,我國消費品市場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1年的4.3萬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萬億元,10年增長了2.7倍,年均增長14.9%。這表明,消費品市場已步入快速發展期,也成爲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期間之一。與“九五”和“十五”期間相比,“十一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分別加快了7.5和6.3個百分點,表明消費品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
近幾年來,我國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也明顯加快,呈現出城鄉市場“同步增長,共同繁榮”的可喜局面。數據顯示,2010年,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3.6萬億元,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1萬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3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別達18.4%和16.5%。
促消費政策措施成效顯著,市場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8年以來,爲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大範圍、強力度出台了擴大消費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充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的有利時機,以耐用消費品爲切入點,實施了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直接促進消費的政策,挖掘消費潛力,促進了城鄉消費持續較快增長。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是運用財政補貼手段刺激消費的一個創舉,不僅擴大了即期消費,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還帶動了家電、汽車流通服務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
(一)實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帶動了農村消費。家電、汽車下鄉等優惠政策促進了農民對這些商品的消費需求,增加了相關商品的消費量。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0年底,家電下鄉達1.14億台,銷售額達2418億元;全國汽車、摩托車下鄉共補貼車輛1792萬輛,拉動消費突破2600億元。事實證明,家電下鄉既是一項重要的惠農政策,也是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內需求的重要舉措。
(二)大力實施汽車、家電等以舊換新政策,拉動了城市消費。截至2010年底,家電以舊換新累計共銷售3322萬台,汽車以舊換新共淘汰老舊汽車、黃標車47.4萬輛,拉動新車消費518億元。鼓勵家電、汽車等以舊換新,促進了營銷、物流、售後服務等銷售網絡的發展,加快了更新換代速度和相關行業的發展,直接促進了居民消費。
(三)市場調控能力明顯增強。商務部門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及時建立健全市場運行監測調控體系,聯系監測樣本企業近3萬家,監測範圍涵蓋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産資料和重要應急商品品種;肉糖等重要商品儲備體系不斷健全,蔬菜臨時儲備制度初步建立,地方政府儲備制度逐步完善;跨區調運工作進一步機制化,進出口調劑更加及時。市場監測和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爲抑制通脹、保障市場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
消費熱點頻現,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貢獻率提高
10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的優化與升級,由量向質轉變,由溫飽向享受轉變,由吃、穿向住、行方面發展。其中,住房、醫療、旅遊、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車、家電、家居建材、電子産品等消費熱點頻現,成爲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的重要影響因素。消費擴張最快的一些新興領域主要集中在:以私人汽車爲代表的交通消費;以移動通訊和信息爲代表的通訊信息消費;與住房相關的商品消費;以教育、旅遊爲代表的精神文化消費。
2006-2010年,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主要商品零售額中,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汽車類(39%)、建築及裝潢材料類(37.9%)、家電和音像器材類(20.3%)、通訊器材類(15.9%)和金銀珠寶類(38.1%)。2010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貢獻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汽車類(32.3%)、石油及制品類(19.9%)和食品飲料煙酒類(10.8%)。一些新型高科技産品、消費比重不大的升級消費品,已逐漸成爲市場新寵。如家電和音像器材、金銀珠寶、通訊器材等對市場銷售的貢獻率分別達到6.6%、3%和1.1%。
餐飲消費持續成爲消費品市場的一大亮點。2010年,全國餐飲收入達1.8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16.1%,對消費品市場起到了較大的拉動作用。
農村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城市商業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在農村,國家大力實施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以城區配送中心爲龍頭,鄉鎮店爲骨幹,村級店爲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正在逐步形成,不僅大大改善了農村的流通基礎設施,而且明顯改善了農村消費環境。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0年底,已累計建設和改造52萬個農村超市、2667個配送中心,農村超市覆蓋全國80%的鄉鎮和65%的行政村,年銷售額近3000億元。
◎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分別由2001年的329億美元和390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702億美元和1922億美元,服務貿易規模居發展中國家之首。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爲4.6%和5.5%,分別位列世界第3和第4位。
◎來自世貿組織的統計顯示,近30年來,世界服務貿易年均增速爲7.88%,高于同期貨物貿易增速,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已從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9年的20.4%。中國這一比例多年來徘徊在10%左右,2010年僅爲10.9%。
◎與貨物貿易持續順差相比,自1995年開始,我國服務貿易均爲逆差,而且逆差額持續擴大,2004年達到95億美元,此後逐漸回落,2007年逆差爲22億美元。但受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服務貿易出口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導致貿易逆差大幅增長。2008-2010年三年間的逆差分別達115億美元、295億美元和219億美元。
入世十年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五大特點
一、入世以來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服務貿易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一方面認真履行各項承諾,在包括銀行、保險、證券、電信、建築、分銷、法律、旅遊、交通等在內的衆多服務部門,對外國服務提供者的市場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過支持服務外包産業發展、完善服務貿易出口的管理等措施,積極推動服務貿易出口。
在入世效應的強有力推動下,服務貿易出現高速增長,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分別由2001年的329億美元和390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702億美元和1922億美元(見表一),服務貿易規模居發展中國家之首。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爲4.6%和5.5%,分別位列世界第3和第4位。
二、服務出口以傳統服務爲主,資本/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競爭力弱。貿易結構是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和質量的重要體現之一,在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存在著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行業間收支情況差異較大。
當前,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現代服務業貿易,占全球服務貿易比重已接近一半,而中國服務出口仍以運輸和旅遊等傳統服務爲主。2010年,中國服務出口中,運輸占20.1%,旅遊占26.9%(見表二)。這兩項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47%。相比之下,知識與資本密集程度較高的服務活動,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所占比重僅爲7.7%。服務貿易逆差主要集中于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及旅遊等服務類別,分別爲290.5、140.3、122.1和90.7億美元。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差距明顯。
三、服務外包發展迅速。近年來,我國服務外包産業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經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集群,同時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地區的服務外包産業也有高速的發展。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下降12.2%,同年服務外包行業規模反而呈現大幅度增長態勢。2010年,我國承接服務外包協議金額進一步增加,爲274.1億美元,執行金額達198億美元。
四、外資在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服務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持續增長,外資企業在我國服務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以上海爲例,2006年在上海運輸、旅遊、咨詢等三個規模最大的服務貿易部門中,外資企業出口占比分別高達65%、69%和85%。
五、服務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不同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的梯度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的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在東部沿海地區,不同省市之間又存在較大的差異。最爲發達的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沿海省市,工業化任務基本完成,産業結構已經演變爲“三、二、一”格局,服務業發展結構由傳統服務業爲主開始向現代服務業爲主轉變,金融、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信息咨詢、商務服務、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新興服務業增長迅速,這些行業已逐步成爲該地區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主力軍。
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列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2010年,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47億美元,服務出口和進口均名列全國第一。排第二位的是北京798億美元。僅這兩個城市服務貿易占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51%。
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促進重點行業服務貿易發展。一是繼續抓好具有比較優勢的運輸、旅遊、建築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出口規模;二是大力發展新興的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三是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咨詢等服務出口。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開放,人民幣全球地位的不斷增強,我國的金融産品服務出口將會有更大發展。四是努力擴大文化、教育、音像、體育等服務出口,利用我國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發展健康醫療服務出口。
第二,實施差異化區域發展戰略。在長三角地區,圍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把金融保險、現代物流和航運服務、信息技術、專業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和文化教育、國際服務外包等作爲服務貿易發展的重點,針對不同的行業采取不同的推進措施。
在環渤海地區,應繼續注重發展旅遊、運輸和商業服務等傳統領域服務貿易;還應加快發展計算機與信息服務、金融保險服務、文化、咨詢、廣告、郵電通訊服務等高端服務貿易行業。
在珠三角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加強珠三角地區與港澳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盡快形成相應的國際服務貿易體系和能力。
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應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服務貿易的重點領域,如加快發展服務外包。
第三,完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和市場環境。應學習並借鑒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立法方面的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服務貿易法規體系,並且要著眼于法律體系的統一性,規範服務貿易秩序,保護企業和個人在海內外的合法權益。制定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服務業標准化體系,提高整體水平和透明度,保護消費者權益。
在培育市場環境方面,應重點在于破除行政性壟斷、地方保護主義,保障公平競爭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快放開競爭性行業的市場准入限制,賦予非公經濟主體統一的國民待遇,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
第四,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合理有序的對外開放是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封閉環境下,服務貿易發展所需的市場環境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要加快這個過程,就必須更大程度地開放市場,避免對內過分保護和對外的過分限制。
在內地和我國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是我國內地服務貿易開放範圍最廣、開放程度最高的自貿協議。應盡快制定與CEPA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和政策,按照CEPA要求全面清理、修訂、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大力促進內地與我國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
第五,強化人才保障,培育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一是要加大對相關教育産業的投資,全面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二是加快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服務和熟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的人才引進,完善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創業環境;三是放寬海外培訓機構的市場准入,爲我國培訓更多高素質的服務人員;四是要完善人才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性,吸引各層次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服務貿易中來。
(來源:上海證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