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全市上下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堅持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緊緊圍繞建設粵東經濟強市和上善之區的中心任務,緊抓省委省政府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機遇,全力以赴、搶抓機遇、穩中有爲,統籌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整體呈現穩中加快、以快促好的態勢,實現全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經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1605.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4.5%,增速比2012年提高3.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154.39億元,增長4.1%;第二産業1013.78億元,增長18.8%;第三産業437.18億元,增長8.4%。三次産業比例爲9.62:63.15:27.23。
一、2013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GDP總量突破1600億元大關,躍居粵東首位。
2013年,全市實現GDP1605.35億元,經濟總量躍居粵東四市首位,完成趕超進位目標,全市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主要經濟指標較快增長,增幅居全省前列。
2013年,全市GDP增長14.5%,增速列全省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2%,增速列全省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8%,增速列全省第4位;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7.5%,增速列全省第5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7.6%,增速列全省第7位。
(三)生産供給穩定增加,主導産業拉動明顯。
——農業經濟平穩發展。今年來,我市緊緊圍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全力抓好現代農業生産工作,深化“一鎮一品”工程,全力以赴開展災後複産工作。2013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4.39億元,增長4.1%。全年糧食作物總産量爲83.2萬噸,下降5.3%,全市各級抗擊兩次強台風和洪澇災害效果顯著,糧食産量總體保持平穩。養殖業生産基本穩定,全市主要肉類産量16.9萬噸左右,下降1.1%,其中豬肉11.3萬噸左右,增長1.5%;水産品産量13.7萬噸,增長1.1%。
——工業生産較快增長。2013年,我市經濟提速提質的主動力來自工業,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以上。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60.79億元,增長23.8%。行業增長面較好。規上行業納入統計的34個大類行業中實現增長的行業有31個,占比達到91.2%。主導産業拉動明顯。紡織服裝、金屬和食品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6.4%、27.2%和25.9%,其中,紡織服裝、金屬行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5%左右、19%左右。民營工業規模不斷擴大。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651.05億元,增長23.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5.6%。輕重工業同步發展。輕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90.05億元,增長22.8%;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70.74億元,增長26.1%。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24.05億元,增長61.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爲302.97%,比去年同期提高34.63個百分點,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持續向好。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92家,新增企業爲拉動我市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活力和內生動力。
(四)投資和消費需求旺盛,對外貿易順暢。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今年來,我市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始終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13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達到829.39億元,增長27.5%,比2012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農村投資增長明顯。全年農村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25.24億元,增長51.7%;城鎮完成固定資産投資604.15億元,增長20.3%。二、三産業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第二産業投資445.83億元,增長29.7%,其中工業投資445.23億元,增長30.2%;第三産業投資372.94億元,增長23.7%。
——内需市场保持旺盛。201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保持稳中有快的增长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累计增速保持在15%左右,市场需求保持旺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66亿元,增长15.2%。城镇仍然是消费的主要市场,实现零售额461.36亿元,增长15.4%,农村实现零售额196.30亿元,增长14.6%。電子商務产业迅猛发展。2013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52.7%,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20.1%,揭东区军埠电商村被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
——對外經濟較爲順暢。隨著國際經濟環境趨緩,需求增長,我市外貿出口較爲順暢,逐季穩步上揚。2013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43.8億美元,增長15.0%。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21億美元,增長15.2%。
(五)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金融環境支撐給力。
——地方財政收入較快增長。今年來,我市國民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帶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及稅收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市GDP增速。2013年全市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6.69億元,增長17.6%。其中,稅收收入44.83億元,增長18.6%。地方收入中,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分別增長19.7%和23.4%。
——存貸規模不斷擴大。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達1529.69億元,比年初增加218.58億元,增長16.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爲1128.99億元,增長18.8%。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17.84億元,比年初增加102.26億元,增長16.6%。其中,短期貸款492.47億元,增長15.7%;中長期貸款221.54億元,增長18.5%。
(六)物價漲幅保持穩定,民生保障加強。
——物價水平穩定。2013年我市物價水平保持在101.9%至102.5%之間穩定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爲102.5%,上漲2.5個百分點。所調查的八大類價格呈6漲2降格局。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5個百分點,服務項目類價格上漲3.5個百分點。
——民生支出增加。2013年,我市堅持以人爲本、和諧共享原則,切實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年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0.9%、17.1%、35.9%和65.1%,有效保障民生需要。
二、當前經濟運行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今年以來,全市積極應對極其複雜的國內外環境,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結構和效益明顯改善,有利條件不斷聚集,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但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一)工業經濟呈現減速態勢。
在國際政治經濟錯綜複雜,世界經濟依然處于深刻調整之中的背景下,我市工業經濟難以獨善其身,高速增長態勢出現回落迹象。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呈現倒“V”字型發展的態勢,增速在5月達到最高的26.3%,進入下半年,工業經濟發展呈現減速態勢,1-7月、1-8月、1-9月、1-10月、1-11月、全年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24.3%、23.9%、24.0%、23.8%、23.8%和23.8%,增幅呈收窄趨勢。分行業看,石化行業、醫藥行業等傳統主導産業增速均低于同期規上工業增速,分別增長17.6%、14.3%,比規上工業分別低6.2和9.5個百分點,部分傳統産業發展速度優勢不明顯。
(二)第三産業發展相對滯後,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工業拉動。
經測算,2013年我市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437.18億元,增長8.4%,增幅低于生産總值(GDP)增速6.1個百分點,與第二産業增幅相差達到10.4個百分點,第三産業發展相對于工業經濟高速發展滯後情況明顯。從第三産業占GDP的比重上看,問題也比較突出。我市第三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爲27.2%,比全省平均水平(47.8%)低了20.6個百分點。
(三)大幅擴大消費難度較大。
一是消費提速乏力。全年各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累計增速分別爲14.4%、15.1%、15.0%、15.2%,大幅擴大消費的動力源仍不足。二是農村消費市場未能全面開發。2013年全市農村消費品銷售196.30億元,僅相當于城鎮的42.5%,同比增長14.6%,比城鎮落後0.8個百分點。同時,全市農村常住人口占比近50%,廣闊的農村市場開發仍有待深入開發。三是新增限上單位數少。2013年全市新增限上單位130家,但退出(關停並轉)單位達到86家,淨增44家,僅完成全年計劃任務的44%,消費拉動後勁嚴重不足。
三、2014年工作建議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重要一年,更是中國經濟深度調整的關鍵之年。2014年我市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但發展環境總體上好于上年,具備不少有利條件。爲此應著力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搶抓振興發展機遇,全力推進“三大建設”。2014年,要集中優勢資源,加快?“三大建設”,推進揭陽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振興發展。
一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建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銜接順暢、層次分明的綠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1、以高速公路建設爲重點,強力推進我市在建的“三線四段”高速公路按計劃推進;2、以“地主港”模式爲動力,加強與荷蘭鹿特丹港務局合作共建揭陽樞紐港,同時,加大榕江巷道疏通政治力度;3、以機場和高鐵爲中心,加快周邊路網建設,抓好空地換乘、鐵路與公路換乘,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協調發展,實現“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全面鋪開的局面。
二是全面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建設。1、強化主體功能區規劃。全面實施揭陽新區發展總體規劃,凸顯“以人爲本、産城融合”新特色,發揮老城區輻射帶動作用,帶動新區兼容齊發展,合理布局産業園區和推進城鎮建設相結合,形成新型中心城區發展格局。2、全力推進“三舊改造”。推動資源再生利用,主要抓好榕城、揭東“三舊”改造項目,重點改造城中村等區域落後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有效加快打造嶺南特色水城進程。
三是加大産業園區建設力度。依托産業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做用,構建特點鮮明、創新領先的工業園區新格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園區。1、全力推進中德金屬生態城、中法紡織服裝生態城、揭陽高新區等特點突出、聚集效應高的園區建設,改善區域投資環境、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發揮積極的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2、大力引進一批産業龍頭骨幹項目,延伸拓展産業鏈,培育産業集群,抱團發展,不斷凸顯園區集聚和輻射功能。3、創新融資方式,加大融資力度,廣泛吸引各類資金參與園區建設,增強園區發展動力,提升園區形象,全力推進重點園區建設進度。
(二)大力發展高鐵經濟,主動接受主要經濟圈輻射。
隨著夏深鐵路的開通運行,我市增加了西接珠三角經濟圈、東聯海西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的快速交通大動脈,爲揭陽的大發展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進一步改善了投資環境,高鐵經濟將成爲揭陽經濟發展新的強勁引擎。新一年,應充分利用區域優勢,主動接受?“三大經濟圈”的經濟輻射,完善整體發展規劃,強化總體規劃執行力,重點引導産業發展戰略向沿線靠攏,積極融入、建設高鐵沿線“走廊産業經濟帶”。同時,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使揭陽成爲區域資本、技術、人力資源聚集地。
(三)着力发展電子商務,培育经济增长点。
以创建国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为契机,以机场和高铁为依托,大力实施“8510”计划,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一是要完善政策扶持配套。相关主管部门应保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集中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环境,加快制定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高、实用性全的专项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完善军埠电商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做好总体规划,分区域形成生产区、仓储区、物流区等配套区域建设。三是要健全市场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我市电商诚信管理机制,实行征信评级,形成揭阳电商诚信新名片。四是要推广“揭货网上行”活动。利用我市强大的电商从业军,推动本土特色产业与电商网店的無缝连接,搭建揭货走出去通道。五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业。鼓励邮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种新服务,主动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四)發展特色工業,壯大主要支柱産業。
一是要重點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工作。新的一年,要加強産業政策保障,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認定一批工業龍頭企業培育對象,進一步明確産業發展的方向,找准産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著力點,提高龍頭企業的行業地位,激勵其做強做大。二是要加快産業園區建設,打造産業承接平台。積極創建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和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改善産業承接條件,促進産業“抱團”發展,提升園區的産業基礎支撐能力。三是要傾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要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全面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強産業主體培育,促進中小企業又快又好發展。
(五)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氛圍。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陽光審批”,健全審批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行政服務中心職能,完善網上辦事承接平台,提高審批效率,建設服務型、效能型政府。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主動消除隱性市場壁壘,降低准入門檻,強化企業登記注冊制度改革成果,激活社會資本活力,提升城市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爲企業提供公平、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