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售藥,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零售藥店。“新醫改實際上是藥改,尤其在短期內,社區會成爲零售藥店最具潛力的競爭對手。”?
?
醫療機構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售藥,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零售藥店。“新醫改實際上是藥改,尤其在短期內,社區會成爲零售藥店最具潛力的競爭對手。”藥品零售業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這樣表示。謝子龍爲今年兩會帶來了厚重的議案,直指眼下困擾全國36萬家藥品零售店的生存環境,希望爲藥品零售業爭取在新醫改中的合理地位。
向商務部建議藥店制定“分級管理標准”,建議取消“新開藥店距離限制”;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建議醫保協議藥房、門診統籌向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傾斜;建議修改《藥品管理法》;向衛生部建議規範電子處方管理;向國家藥監局建議加快推進藥品條形碼管理……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的2010年兩會議案顯出前所未有的“厚重”。
但這僅僅是開頭。接下來爲期不多的十天會期裏,謝子龍還將奔走于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政府部委,參加和聆取醫藥行業協會、零售藥店、民衆的座談,並針對其去年的密集調研,與國家部委相關領導進行實質性的溝通和深度的建言獻策。
顯見的是,謝子龍上述的所有努力舉措都直指眼下藥品零售業的生存環境並力求政策上有所突圍。
而作爲藥品零售領域惟一的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肩負的其實是全國36萬家藥品零售店爭取新醫改合理地位的生存呼聲。因爲無人可以否認的是,隨著新醫改的實施,零售藥店的日子正變得越來越艱難。
?
醫藥改革沖擊藥品零售業
去年年初,經過長達3年多時間的醞釀、爭論、反複及猜測後,我國新醫改方案終于正式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
作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改革,去年8月,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啓動實施,並首先在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今年2月23日,衛生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五部委又聯合發布《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而衛生部部長陳竺宣布,2010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地區的二三級醫院也將啓動實施基本藥物制度。?
醫療機構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售藥,受沖擊最大的無疑是零售藥店。“新醫改實際上是藥改,尤其在短期內,社區會成爲零售藥店最具潛力的競爭對手。”謝子龍說。謝子龍從事藥品零售,是湖南老百姓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因此對新醫改對藥品零售業的影響深有體會。
“據公司內部財務部門的測算,基本藥物目錄和‘零差率’售藥對老百姓大藥房利潤的影響能達到8%左右。而據中國醫藥行業協會的調查,利潤影響也在5%~6%之間。”謝子龍坦言,零售藥店跟進“零差率”售藥,但是卻沒有醫療機構能享受的財政補貼政策,還要按章納稅,長此以往根本承受不起。“但若不跟進則只能眼看著市場流失。”
此前,與醫療機構相比,藥價便宜、網點衆多一直是零售藥店的主要優勢。而老百姓大藥房開創的“平價零售連鎖”的模式更是將藥價便宜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基本藥物“零差率”售藥政策的實施,顯然讓長期有“殺手锏”之稱的價格優勢轉爲了劣勢。
北京醫保全新大藥房總經理李慶福也介紹,盡管目前實行“零差率”的基本藥物品種並不多,但很多都是常用藥,有些還是藥店熱銷的主打品種,因此對藥店生意影響更是巨大。按照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調查,部分實施藥價“零差率”的地區,藥店的客流量減少40%~60%。?
諸如北京的醫保定點藥店雖然進入門檻很高,但由于必須持加蓋外購專用章的醫保處方到醫保定點藥店購藥才能報銷,加之醫療機構爲處方外流設置種種障礙,醫保定點藥店幾乎難以分享到醫保蛋糕。
與醫院相比,密集的連鎖網點布局原本是零售藥店的又一大優勢。但對北京、上海等城市而言,醫保定點藥店數量過于稀少,實則令網點優勢難以真正發揮作用。據介紹,與一些省市的醫保定點藥店占到藥店總數的1/3相比,北京從2001年至今,僅認定了兩批總共99家醫保定點藥店,相對于全市6000多家零售藥店來說,比例明顯不足。即便今後實行了醫保刷卡結算,如此稀少的網點也很難真正給廣大醫保患者帶來便捷的購藥體驗。
廣東大參林連鎖藥店有限公司總經理柯康保介紹,廣州去年8月初出台了新的醫保報銷政策,參保人員納入社區門診報銷制度,每月享受最高300元報銷額度。廣州新醫保門診制度實施不到3個月,藥店處方藥銷售額已經下降30%。而類似政策也正在山東、江蘇等其他省份逐漸推行。
“人們之所以去社區醫院而不去藥店,就是因爲更便宜。時間長了,人們會將以往到平價藥店買藥的習慣改爲去社區醫院。習慣一旦改變,無論藥店以後賣什麽都沒有人光顧,藥店生存就更困難了。”柯康保指出。
?
一個被忽視的“角落”期待正名
不久前,主管流通的國家商務部以召開全國工作會議的方式,向外界宣布正式接手藥品流通行業管理職能。這被業內認爲是醫藥零售業首次回歸商業流通的原本,而不是按照藥監、衛生部門的行政指令和自我利益來監管。
此前,雖然十多年來醫藥零售業發展迅速,但相對整個醫藥健康産業而言,醫藥零售業更多似乎是一個被政策忽視的“角落”。
謝子龍認爲,國家長期忽視零售藥店的原因或在于其市場份額不大。藥品零售業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城鎮公費醫療用藥和勞保醫療用藥的補充,是藥品消費市場的一個配角。
而此番把流通行業從整個醫藥産業鏈中單列,由商務部主管,這個我國醫藥行業管理的重大變革令整個行業都抱以極大的期盼。
業界普遍認爲,在商務部的規劃、引導及市場競爭機制的政策助力下,醫藥零售業行業的集中度有望提高,而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的調節作用,一些規模小、經營能力很差的藥品經營企業將被淘汰出局,行業集中度將得以提升。?
目前,在已成功進行醫藥分業改革的日本和韓國,其零售藥店的藥品銷售占比能占到整個藥品銷售的60%~70%左右。在謝子龍看來,如果國家通過三年、五年甚至是八年、十年的深化改革,促使醫藥完全分業,藥品零售業在整個醫藥市場的地位也將越來越重要。?
因此,謝子龍在向全國兩會的建議中鄭重提出,在制定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和促進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中,應該明確定義“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在謝子龍看來,正因爲藥品零售連鎖業在整個新醫改中沒有明確的定位,所以更無法談行業如何發展。
按商務部日前下發《關于做好2010年藥品流通行業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將指導有規模、有實力的藥品零售企業發展連鎖經營,實行標准化統一配送,提高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
零售連鎖藥店被納入新醫改政策機制範疇,還是緣于謝子龍及其代表的醫藥商業行業協會的不斷呼籲。
去年的全國兩會,謝子龍提出的“8500億元醫改資金應著眼患者”的呼籲,以及“在醫院之間、藥企之間、保險執行機構之間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建議,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而在新醫改征求稿公布後,謝子龍就在各種場合重申零售藥店的重要性:“要充分發揮社會零售藥店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支持謝子龍的理由是,目前34.1萬家社會零售藥店遍及城鄉、有273萬員工爲百姓提供了購藥方便。“大病上醫院,小病進藥店”已成爲社區百姓的普遍選擇。零售藥店的藥品價格普遍比醫院低20%~30%。同時,社會藥店節省了財政資源,藥店沒有政府投資。
“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形成藥品價格和生産、配送服務。”謝子龍表示,應該讓社會零售藥店成爲銷售、調配的主渠道。
不過,在謝子龍看來,新醫改還只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當中的一部分。謝子龍在全國73個城市的調研中發現,醫藥零售企業普遍最爲關注的是醫藥分開的具體實施問題以及公立醫院改革。
謝子龍認爲,只有實施醫藥分業才能給醫藥零售業帶來大的發展空間,實現國家支持和扶植一批規範的大型醫藥零售連鎖企業的做大做強。
?對此,謝子龍除了一如既往地向全國兩會建議用市場經濟體制來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外,更是提出醫保的系列政策應該向連鎖藥店傾斜。?
這是謝子龍在全國73個城市的調研結果。“我們的醫保政策更多的是在支持和扶植每一個地方的一些小的企業,並沒有一些專門的政策向覆蓋全國的跨區域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傾斜。”
謝子龍同時指出,目前國內醫保定點藥店並不是以滿足老百姓的醫保需求爲要求,而是醫療保障部門理所當然地按照所謂的距離限制或者是說多少米以內只允許有一個醫保定點藥店,限制了市場的充分競爭,從而不能完全放開價格競爭,不利于藥價的降低和普通參保對象的用藥成本降低。
實際上,作爲全國跨區域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老百姓大藥房在異地擴張中深切體會到了這種限制帶來的擴張瓶頸。盡管老百姓大藥房在所到的大部分區域都廣受歡迎,可北京等市場的經營狀況卻略顯慘淡,擴張速度更是一直難以提升。謝子龍就坦言:“讓我感到水土不服的就是北京。”而北京門店的慘淡經營,就在于對藥店開設的強制規定,以及醫保定點藥店資格的難以獲得。而北京高昂的商業成本,也令長于資金優勢並購擴大規模的老百姓大藥房感歎“手長袖短”
?
探?究
多元化整合機遇顯現?
藥品零售業對醫改政策存在著高度的依賴性,國家政策可能左右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走向。
在美國、日本、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都曾經曆因醫保政策調整而影響藥店行業的發展。美國爲此加快了品牌連鎖,日本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我國台灣則在1995年開始醫改,在改變銷售模式的同時,也呈現出並購重組的局面。
那麽,新醫改下的中國醫藥零售業將走向何方?
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雖然醫藥零售連鎖企業是受政策性影響很大的特殊性行業,但是企業自身的主動突圍仍將是導致未來整個醫藥零售業格局的重要因子。
國藥控股國大藥房董事長盧軍認爲,從目前中國的國情看,多元化經營是零售藥店發展的關鍵出路。盧軍認爲,藥店發展應該圍繞藥品爲主,做大健康的概念,藥店經營的多元化應該向藥品、藥妝、健康用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等大健康方向入手,打出以專業健康養生、專業藥事服務爲主要特色的品牌藥店。實際上,多元化經營也是當前醫藥零售行業的業內共識。
謝子龍也在兩會議案中建議商務部出台有關激勵政策,引導零售藥店發揮公共服務功能,制定激勵機制,鼓勵大型零售連鎖企業創新經營,探索“專業藥店”、“健康管理中心”的發展模式。“特別是一些大型零售連鎖企業定期舉辦藥師專業培訓,長期深入周邊社區,開展居民藥學知識普及和健康咨詢講座。”
同時,在謝子龍看來,新醫改鼓勵終端連鎖化經營,就意味著整合的機遇,行業只有通過規模化的整合效應來贏得市場。
謝子龍說,從短期看,由于新醫改的實施,藥品零售行業會進入利空期,但從長遠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最終的核心——“醫藥分離”呼聲的日益高漲,將爲藥品零售業的發展提供市場空間和可能。“新醫改還是充滿更大的機遇,尤其對大的連鎖藥店來說是長期利好。”
謝子龍認爲,連鎖藥店要想做大做強,除了調整營銷結構和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從健康服務、專業化等領域做好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文化,讓人一想到買藥就想到某藥店,一想到健康養生,還是會選擇去藥店的消費習慣。
?
有關
專家也因此指出,這就需要從健康服務入手,若能把健康服務業做成品牌,自然會增加消費者對健康保健養生用品的購買需求。消費習慣也會傳承,這是一種潛在市場和文化氛圍的培養。這方面藥店可以與品牌健康類媒體合作,優化資源利用。?
從這個層面來看,很顯然,這次醫改給大的藥店連鎖機構帶來了絕好的機遇。
??
縱?深?
零售藥店期待規範管理?
“是科學也是必須,零售藥店應該盡快實現分級管理。”謝子龍在2010年全國兩會上還向商務部建議,應加快制定藥品零售行業管理規範,提高我國藥品流通行業集中度。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藥品批發企業多達1.3萬多家,全國零售連鎖藥房的門店數已經突破了36萬家,但是,管理較薄弱、資源配置不盡合理、企業數量過多、經營規模偏小、競爭能力不強,卻是整個醫藥零售行業的普遍特征。
依然是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數據:2008年,我國藥品銷售額超過2億元的藥品零售企業只有26家,百強藥品零售企業銷售額占同期醫藥商業市場銷售總額不足17%;而美國藥店零售業排名第一的沃爾格林(Walgreen)連鎖藥店幾乎占美國藥店零售總額的24%;日本前三大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占日本市場份額的20%,前十大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占有市場份額的50%。
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資零售企業也在以不同方式進入我國醫藥零售領域。內憂外患似乎是同時逼近。
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等企業也開始進軍藥店行業,有數據顯示,沃爾瑪近幾年開始正式涉足藥品零售,而2008年度藥品銷售額就爲全美國藥店的第四位,而且沃爾瑪和家樂福目前在深圳已獲得藥品零售許可資質。
??顯然,這些零售巨頭在中國一旦加快進入藥品零售領域的步伐,憑借其強大的營銷網絡,自然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這對正處于醫改擠壓期的國內零售藥店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此情況下,謝子龍認爲,提高藥品流通行業集中度已勢在必行。他建議,商務部應制定“藥品零售企業經營服務規範”,引導藥品零售行業做大做強。通過提高藥品零售准入門檻,以及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行業集中度。
此外,我國現有的36萬家藥品零售企業在供藥能力、質量保證能力、藥學服務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經營範圍卻相同。
“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必須規範經營標准。”謝子龍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依照S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有政策,藥店不允許經營麻醉藥品、一類精神藥品,二類精神藥品和醫療毒性藥品也須經過藥監局嚴格審核才能經營,但對于含麻醉藥品的複方口服溶液、精神障礙治療藥品等嚴格管理的處方藥、生物制品、注射劑藥品等高風險品種,所有的藥店都可以經營。
在謝子龍看來,這樣的經營現狀,不僅會給群衆用藥帶來不安全因素,也不利于規範藥店的經營行爲,無法促進藥品零售行業規模化發展。
因此,在提交給商務部的建議中,他提出,通過藥店的分級管理,給予藥店不同的經營範圍,在人員條件、設施設備、管理水平、供藥能力、藥學服務、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等關鍵方面制定相關標准。
“比如一級藥品零售企業只能經營乙類非處方藥,二級則可以擴大範圍至處方藥和中藥飲片,三級則允許銷售部分禁止類藥品等。”謝子龍表示,在此基礎上,藥店分級管理升降級和退出的動態管理也可以水到渠成,與藥監稽查相結合,根據許可條件變化,好的升、差的降、壞的直接就退出。?
事實上,2009年11月25日,商務部正式接手藥品流通管理職能後,商務部主管內貿流通的姜增偉副部長就公開表示,促進藥品流通企業兼並重組將成爲商務部履新後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姜增偉同時透露,醫藥商業准入、5年發展綱要和行業標准等文件是商務部接管醫藥流通工作的首個職能計劃,這些正加緊制訂中的文件可能在兩會後陸續對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