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州市天河區龍口西路上開了一家“全一點”便利店,乍一看以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全家便利店,畢竟是幾乎一模一樣的白底藍字綠色橫條的招牌,店裝也十分相似。擱在以前,與該店相隔幾百米遠的“正牌”全家店長兼加盟商朱強(化名)可能只會一笑置之,但現在這事卻有點牽動了他心底那根最敏感的神經:眼下,日本全家與中國合作夥伴頂新集團正在“鬧離婚”,包括他的店在內,全國逾2500家全家可能難逃“改姓”換招牌的命運。那麽到時候在普通消費者眼裏,自己辛苦經營多年的門店與這些山寨店又能有什麽區別?
矛盾
利益失衡+經營理念相悖
近日,頂新集團與日本全家FamilyMart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日本全家”)之間的隔空“互嗆”成爲零售界最受關注的事件。
“日本全家2019年5月20日的聲明內容,與事實有所出入,恐使外界産生誤解,頂新集團對此深感遺憾。”這是5月23日,新快報記者從頂新集團內部獲得的聲明內容。
事件是這樣的:5月20日,日本全家在官網發出了中、日、英三種語言的聲明稿,高調澄清了跟頂新集團的訴訟進度及相應內容。這一聲明指出,其針對頂新集團提起的訴訟現仍在進行中。這是日本全家短短4天內第二次發布聲明。此前其在5月17日發布的聲明中也有類似表述。
日本全家聲明中稱的訴訟,是指日本全家在2018年10月于雙方合資公司總部的注冊地開曼群島起訴頂新集團。
新快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和相關訴訟文件了解到,日本全家方面表示,從2012年開始,頂新拒絕向其披露合資公司的營業數據,並試圖將品牌使用費從1%降至0.3%或更低,而且已7個月未繳納授權費。日本全家因此申請終止與頂新在中國的合作,並要求頂新須放棄其中國全家約60%的持股。
雖然頂新在聲明中稱日本全家表述不實,但對于雙方合作何時到期,目前主要分歧是什麽,中國全家新聞發言人王意文回複新快報記者時表現十分克制,稱基于合約保密原則,不便進一步透露。
不過據知情人士稱,利益分配失衡是雙方的主要矛盾所在,日本全家的授權費是7-11等競爭對手平均收費的3倍,此外雙方的經營理念也相悖,日本全家有時對頂新的一些本土化策略並不十分理解,比如在頂新看來,到具有潛力的二三線城市拓展門店勢在必行,但日方卻認爲沒有必要耗費大量精力去力拓該類市場。
現實
中國全家發展優于日系同行
全家品牌源自日本,自1972年成立以來,已成爲亞洲市場最大的國際連鎖便利店之一,其網點遍及日韓中泰美等國,門店數量超過1.2萬家。
2002年,全家在上海成立FamilyMart籌備處,受當時的政策限制,全家選擇與頂新集團合資,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于2004年獲商務部批准成立,頂新集團持有59.65%股權,全家品牌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一直以來,中國內地的全家便利店都是由頂新集團在運營。
頂新有一套自己的産品研發、生産和市場拓展系統,每年在中國市場新開300—400家門店。在中國市場發展約10年時間,全家即進入了盈利狀態。同樣是日系便利店品牌,羅森稱中國市場有望在2019年盈利,7-11直到目前僅在中國市場的部分區域實現盈利。
強大的供應鏈及特色的內部加盟模式被認爲是全家的兩大優勢。頂新本就是以食品制銷爲中心的企業,除全家外,旗下擁有的知名品牌還包括康師傅、德克士、味全等,因此全家內的鮮食、飯團、蓋飯甚至醬料包等都是頂新自家工廠出品,自有商品占比高達40%,這令全家單店的投資回報期比同行要短。
全家得以在中國高速擴張,還與其力拓加盟商,尤其是發展內部員工創業成爲加盟商有關。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家的加盟方式有外部加盟及內部加盟,外部加盟總體資金准備在60萬元左右。而對內的加盟方案主要是針對內部員工的,除了可省卻前期裝潢及設備費用(約40萬元)外,20萬元的保證金還可享受公司總部的無息貸款,前期只需准備6萬元加盟費及約10萬元的開店准備金即可,但內部加盟的合同主體必須在店專職經營,不可以委托他人做甩手掌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全家的服務好口碑。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近期發布的“2018年中國便利店百強榜”上,全家中國以2571家門店位列第7位,同樣是日系的羅森中國以及7-11中國大陸排名分居第9和第10位。
角力
亮眼業績+資本市場青睐頂新叫板日本全家
在日本本土市場,日本全家與羅森、7-11相比並無優勢,中國全家的業績自是讓日本全家眼紅心熱。如果按照日本全家與頂新集團在2000年前後簽署的爲期20年的品牌授權合作,20年品牌授權合作期限即將結束。頂新集團會甘心將碩果拱手讓人嗎?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樊飞飞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顶新集团和日本全家的关系是特許經營关系,双方关系度过了近20年,经历了磨合期、蜜月期,到了合约期即将结束,从特許經營的角度,现在进入了正常的博弈期。
“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頂新無論是資本、人才、管理都進行了積累,特別是近年來受惠于內地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活躍,讓其更有底氣跟日本全家叫板,希望在日本全家身上拿到實惠。”
近一兩年,便利店突然成爲各大資本逐鹿的戰場:鄰幾便利店于4月宣布完成3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斑馬資本則投資了便利蜂;西安每一天便利宣布獲得2億元A輪投資……有傳言稱,阿裏、騰訊曾接觸全家中國市場業務。
不過樊飛飛補充稱,便利店是變化最快、最考驗管理的零售業態,因此到今天,中國還沒出現可以跟外資便利店抗衡的本土企業,這也許是頂新不敢脫離日本全家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並非日本全家首次與授權合作方發生糾紛。多年前,全家在韓國市場擁有約7500家便利店,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導致開店難度加大、利益分配問題及授權雙方合作協議到期等,從2012年8月開始,全家在韓國市場逐步消失,其招牌相繼被換成“CU”。
聲音
“好比一對夫妻,打離婚官司,上過法庭後,這兩人以後還能平和相處嗎?即便日方敗訴,可一旦雙方合約到期不續約,那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全家便利店以後都要換招牌了?”這些問題,近日都一直困擾著如朱強這樣的加盟商。
爲穩定軍心,中國全家執行長林建宏在5月16日發出《致中國全家夥伴的一封信》:“集團對繼續經營中國全家充滿信心。未來,公司將繼續確保消費者權益,持續守護全國上萬名員工及其家庭穩定的工作和生活。企業發展難免曆經風雨,只要大家並肩同行,不畏艱難,前方等待我們的一定是碩果累累的喜悅。面對外部變局,我們已做好准備,迎難而上,開創新局。
免責聲明:文章來自用戶上傳分享,不涉及商業用途,只做討論使用。如有侵害到您的版權與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